[发明专利]CD74蛋白在制备识别缺血损伤后脑中巨噬细胞亚群试剂盒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6730.8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7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季煜华;李淑媛;季秋虹;季菊玲;邵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C12Q1/02;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苏运贞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d74 蛋白 制备 识别 缺血 损伤 后脑 巨噬细胞 试剂盒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CD74蛋白在制备识别缺血损伤后脑中巨噬细胞亚群试剂盒中的应用。本发明是基于本发明发明人首次发现CD74蛋白可以将巨噬细胞区分为两个亚群:CD74hi和CD74medium。本发明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缺血脑组织中巨噬细胞所发挥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涉及CD74蛋白在制备识别缺血损伤后脑中巨噬细胞亚群试剂盒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016年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显示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原因,其中又以东亚的发病率最高(Gorelick,2019)。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和社会的老龄化,过去30年里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40岁以上脑卒中现患病人数已超过1,200万(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脑卒中给个人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随着对炎症在脑缺血损伤和修复中作用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炎症被认为是影响脑卒中结局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目前开发新的脑卒中治疗方法的重要靶点(Dziedzic,2015;Lambertsen,Finsen,Clausen,2019)。参与该炎症应答过程的主要有两类细胞:脑中固有的小胶质细胞和从外周血募集而来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Liddelow et al.,2017;Anet al.,2014;Tang et al.,2006)。从外周血募集到脑中巨噬细胞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群体(MosserEdwards,2008)。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被分为经典活化的促炎(M1-)巨噬细胞和交替活化的抗炎(M2-)巨噬细胞。前者促进炎症反应,后者促进组织再生(Kigerl etal.,2009;MosserEdwards,2008)。在不同的组织损伤后,这些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亚群依次被激活,并协调了早期炎症反应以及随后的结构重塑和修复(Planas,2018)。此外还可根据表面分子的差异可以分为两个亚群(Garcia-Bonilla et al.,2016):表达高水平Ly-6C抗原和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的促炎单核细胞,通过CCR2,这一类型的细胞被招募到急性炎症部位,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α),促进坏死细胞清除;表达低水平Ly-6C抗原和CX3C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抑炎单核细胞,通过fractalkine受体CX3CR1招募ly-6c低表达的单核细胞,释放抗炎介质,如转化生长因子-包裹体、IL-10和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inhibitor),从而抑制炎症,增强新生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目前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确切作用还不清楚,发挥保护作用,加重损伤或者没有作用的报道都有(Schmidt et al.,2017),这可能与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亚群有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CD74蛋白在制备识别缺血损伤后脑中巨噬细胞亚群试剂盒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CD74蛋白在制备识别缺血损伤后脑中巨噬细胞亚群试剂盒中的应用,是基于本发明发明人首次发现CD74蛋白可以将巨噬细胞区分为两个亚群:CD74hi和CD74medium。
所述的试剂盒包括用于识别CD74蛋白的试剂。
所述的用于识别CD74蛋白的试剂包括CD74蛋白抗体;更优选为荧光标记的CD74蛋白抗体。
所述的荧光标记优选为FITC。
一种识别缺血损伤后脑中细胞亚群的方法,是通过应用上述试剂盒实现,包括如下步骤:
(1)提取动物脑组织单个核细胞;
(2)对单个核细胞中的CD74蛋白进行定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67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