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7494.1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3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谢蕴华;张修仓;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22 | 分类号: | E02D5/22;E02D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6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陷性 黄土 地区 地基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地基处理领域的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挖好的基坑周边设置围绕整个基坑边沿的密排分隔桩一;步骤二:在密排分隔桩一的外侧形成密排分隔桩二,密排分隔桩一和密排分隔桩二交错相切设置;步骤三:在地基表面形成若干孔,孔的深度与地基中湿陷性黄土的厚土一致;步骤四:在孔中填入填料夯实形成挤密桩。本申请具有减少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建筑物建成后期发生地基塌陷的情况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基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书理的黄色粉性土。由于其垂直人孔性的松散多孔结构和遇水则降低或消失的土颗粒间的加国凝聚力,在压力及水的外部作用下,容易发生湿陷天然黄土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或者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在湿陷性黄士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如果不对湿陷性地区的地基进行处理,在建筑物建成使用过程中,由于湿陷性黄土遇到水浸泡时发生的塌陷对建筑造成危害。
目前消除地基土湿陷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挤密桩法,置换法,强夯法,预浸水法等。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建筑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处理过的湿陷性较小的地基土层发生转移,湿陷性较大的土层会转移至地基位置,会对建筑物使用过程中造成危害。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建筑物建成后期发生地基塌陷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挖好的基坑周边设置围绕整个基坑边沿的密排分隔桩一;
步骤二:在密排分隔桩一的外侧形成密排分隔桩二,密排分隔桩一和密排分隔桩二交错相切设置;
步骤三:在地基表面形成若干孔,孔的深度与地基中湿陷性黄土的厚土一致;
步骤四:在孔中填入填料夯实形成挤密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在地基内形成挤密桩,通过挤密桩对地基中的土壤产生横向挤密作用,在一定挤密功能下,土粒彼此移动,小颗粒进入大颗粒的空隙中,颗粒之间彼此靠近,空隙建减小,使地基中的土壤密实,地基土的强度随之增强,再遇到水浸的情况下,土壤出现出现塌陷和变形的情况减小。在挤密桩对地基土形成挤压的过程中,双层分隔桩对地基形成围挡作用,减少地基中的黄土受到挤压后移动出地基范围的情况,使地基范围内的只在地基范围内移动,提高地基范围内黄土的密实度。从而进一步减小土壤出现出现塌陷和变形的情况。用双层分隔桩将地基与地基周围的环境形成分隔,在建筑物建成后期,地基和地基外的土壤不容易发生交换,密实的地基黄土不容易与没有被处理过的黄土发生交换,提高建筑物建成后期地基黄土的稳定性,减小建筑物建成后期地基黄土被水浸的情况下土壤出现出现塌陷和变形的情况,减少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建筑物建成后期发生地基塌陷的情况。
优选的,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五:向基坑中放水进行漫灌;
步骤六:检查是否有塌陷;
步骤七:向塌陷的位置填入填料夯实形成挤密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处理过的黄土经过漫灌后,地基中密实度不够的位置依然会出现塌陷和沉降,漫灌将地基中处理不到位的位置暴露出来,然后针对有问题的地方再形成挤密桩,减小地基中处理不到位的位置,提高地基中黄土的整体密实度。减小建筑物建成后期地基黄土被水浸的情况下土壤出现出现塌陷和变形的情况,减少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建筑物建成后期发生地基塌陷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填入的填料为素土和膨胀止水条的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74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