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柳编收纳筐的柳藤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7759.8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8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徐治合;徐蓝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阜南县万家和工艺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K9/00 | 分类号: | B27K9/00;B27J1/00;B27K3/02;B27K5/04;B27K5/00;B27L1/00;B27K5/02;B27K3/52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0 | 代理人: | 郑松林 |
地址: | 236308 安徽省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柳编 收纳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柳编收纳筐的柳藤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带皮柳藤去枝、去叶,在柳藤皮上每隔一段距离切弧形口,浸泡槽中加入浸泡液浸泡;晾干后的带皮柳藤置于等离子处理箱中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经浸泡、冲洗后的带皮柳藤置于蒸压釜中蒸煮;经脱皮风干后的柳藤置于石灰水槽中浸泡;沥干水分后的柳藤置于漂白池中漂白;从干燥箱取出的柳藤悬挂于熏蒸炉的上部进行熏蒸,熏蒸完成后取出柳藤;从熏蒸炉取出柳藤后清水冲洗、干燥、表面打磨、抛光,成卷密封保存。本发明处理后的柳藤编织的收纳筐具有香味浓郁、强度高、外形美观、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柳编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柳编收纳筐的柳藤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由于原料来源十分广泛,全国各地都有柳编产品盛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对柳编产品的加工技术也越来越严格。
柳编收纳筐大多用于收纳衣服、书本、茶叶等,不仅仅是居家生活盛放物品的工具,更作为一种工艺装饰工艺品使用,现有的此类收纳筐往往存在色泽较差的缺陷,导致收纳筐外形不美观,起不到装饰作用,引起上述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柳藤预处理不足,导致柳藤色泽单调,影响收纳筐整体外观。同时,现有的收纳筐没有香味,如果能够让收纳筐散发出香味,必然能得到市场的青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柳编收纳筐的柳藤加工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柳编收纳筐的柳藤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带皮柳藤去枝、去叶,在柳藤皮上每隔一段距离切弧形口,以去除部分柳藤皮,浸泡槽中加入浸泡液,经切口后的带皮柳藤置于浸泡槽中浸泡30-50min,浸泡温度控制在60-80℃,浸泡完成后取出晾干;
2)晾干后的带皮柳藤置于等离子处理箱中,采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对带皮柳藤进行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功率调整至300-400W,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每次发生等离子体持续时间2-4s,两次发生等离子体之间的间隔3-5s,总处理次数30-35次,处理完成后清水浸泡、冲洗;
3)经浸泡、冲洗后的带皮柳藤置于蒸压釜中,蒸压釜中盛放清水,蒸煮3-5h,自然冷却后脱皮,脱皮完成后风干;
4)经脱皮风干后的柳藤置于石灰水槽中,浸泡1.5-2h,取出沥干水分;
5)沥干水分后的柳藤置于漂白池中,漂白池中盛放漂白液,维持漂白池温度在35-40℃,柳藤在漂白池中浸泡漂白20-30h,从漂白池中取出柳藤通过小苏打溶液进行浸泡、冲洗,再通过清水浸泡、冲洗,置于干燥箱中干燥,干燥温度40-50℃,直至柳藤柳藤含水率降低至13-15%,取出;
6)从干燥箱取出的柳藤悬挂于熏蒸炉的上部,熏蒸炉下部堆放熏蒸料,350-650℃的高温烟气穿过熏蒸料层,高温烟气携带熏蒸料受热挥发物一起与柳藤接触,混合烟气实现柳藤的熏蒸,熏蒸过程中首先将混合烟气控制在70-80℃,低温熏蒸15-30min,再将混合烟气温度提高至100-130℃,高温熏蒸5-10min,再将混合烟气温度降低至70-80℃,进行低温熏蒸15-30min,低温熏蒸、高温熏蒸循环10-13次,熏蒸完成后取出柳藤;
7)从熏蒸炉取出柳藤后清水冲洗,置于干燥箱中干燥,干燥温度40-50℃,直至柳藤含水率降低至13-15%,取出后表面打磨、抛光,成卷密封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阜南县万家和工艺品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阜南县万家和工艺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77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