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度炭化竹材的处理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7948.5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5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姚连书;陈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M1/06 | 分类号: | B27M1/06;B27J1/00;B27M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8 | 代理人: | 胡琳梅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遵义***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度 炭化 竹材 处理 方法 及其 产品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竹材炭化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度炭化竹材的处理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新鲜竹材钻孔预处理;将制得的竹材堆放至高温炉中,依次进行升压、稳压和降压处理;将制得的竹材干燥处理;该方法制得的竹材可以应用于建筑材料,本发明的处理工艺使得竹材防蛀、防霉、防腐、防裂、抗风抗雪和防火性能更优异;而且工艺时间更短,效率更高,适应于企业化大规模生产;同时炭化竹材含水率低,不易吸水,材质稳定,炭化成形后不变形不开裂,可以应用于建筑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竹材炭化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度炭化竹材的处理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的竹子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的14个省、市、自治区。今天,竹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竹产区的支柱产业。我国竹林面积和竹材产量已由1950年130万公顷和16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538.1万公顷和16.44亿根。这些为我国发展竹材加工提供了坚实、可持续的资源基础,竹材圆筒结构是天然形成的奇妙的结构,这种结构符合材料力学中的等强度设计原理,可以作为结构材来使用,如云南傣族的竹楼,主要使用圆竹建成。竹材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大量真菌生长所需的淀粉、糖类等营养物质,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极易发生霉变。霉变竹材会致竹制品外观不佳、降低其使用年限和使用效果,而且霉菌孢子的扩散会对居室内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具防霉功能的竹材产品及其制造方法广受关注,选用高效的无机金属盐、氧化物或单质也曾被研究或者应用,但是:要么有效防霉因子固着困难而致效果难以长久,要么就是操作工艺繁琐致操作困难,一直以来未见十分成功的无机物负载的高效防霉竹材产品。而且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开裂,限制了作为结构材的使用范围,并易使水、虫、腐朽菌等进入其中,造成虫蛀和腐朽等影响其使用寿命。
炭化竹素有物理“防腐竹”之称,也称为热处理竹。炭化防腐成形竹材,其强度等结构性能比新鲜竹子材还好,其他性能基本一致;通过物理炭化等科技加工,实现竹材的防腐、防虫、防开裂。
目前,竹材的炭化处理主要是纯物理方法、化学与物理方法结合。纯物理方法是指将粗刨好的竹片放入专用的炭化炉内,打开蒸汽阀,使压力达0.3MPa左右,保持70~90min后,排出蒸汽,取出竹片,竹片经过蒸煮或炭化后,含水率一般可达35%~50%左右,然后在干燥窑采用60~70℃左右的温度连续烘干72~84h。这种方法由于温度不高,对竹材炭化不但不彻底,而且生产周期较长,不适应于工业化生产;而化学与物理方法结合是先将竹材浸泡在防腐防虫剂中,然后放入炭化炉中进行加温加压处理,最后添加粘合剂等成形,这种方法制备的竹材存在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害,不够环保。
因此,圆竹竹材防裂干燥、防蛀和尺寸稳定性好等技术难题的解决,是实现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深度炭化竹材的处理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工艺时间更短,效率更高,适应于企业化大规模生产;竹材防蛀、防霉、防腐、防裂、抗风抗雪和防火性能更优异,同时炭化竹材含水率低,不易吸水,材质稳定,炭化成形后不变形不开裂,可以应用于建筑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深度炭化竹材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新鲜竹材钻孔预处理;
2)将步骤1)制得的竹材堆放至高温炉中,依次进行升压、稳压和降压处理;
3)将步骤2)制得的竹材取出,干燥处理。
进一步的,步骤1)中的钻孔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将竹材截断后,在其竹节隔上钻孔将纵向打通,或在竹节的上下部位从竹青层向竹簧层钻孔,该孔确保竹筒内和外界相通。根据实际竹材所需尺寸将竹材截断,钻孔设计使得蒸汽可以均匀穿透竹材内外壁,使得炭化过程更均匀稳定,炭化后竹材各部分的性能均一,提高炭化后竹材品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未经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79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