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央冷却系统海水泵节能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8708.7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5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赵辉;王波;李增光;何文强;杨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F04B53/08 | 分类号: | F04B53/08;F04B53/10;F04B51/00;F04B49/22;F04B4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许丽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央 冷却系统 海水 节能 控制 方法 | ||
1.一种中央冷却系统海水泵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中央冷却系统淡水泵运行工况;
步骤二:试验起始条件设定;
步骤三:测定各台海水泵开启前后的温控阀开度;
步骤四:完成各淡水泵工况下各台海水泵开启前后的温控阀开度测定;
步骤五:根据淡水温控阀开度记录表设计海水泵控制逻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冷却系统海水泵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每组温控阀开度设定参数适应一种运行工况,该工况仅与中央冷却系统中运行中的淡水泵总排量有关;中央冷却系统的电动淡水泵一般持续运行而不进行调度,但系统中的柴油机设备一般自带淡水泵,其组合模式较多,会同时影响中央冷却系统的淡水总流量和总热负荷,通过分析该类设备运行模式对系统淡水总流量和总热负荷的影响,可确定待测试的中央冷却系统淡水泵运行工况数量,记为M;确定方法如下:
(1)若系统无机带泵,则M=1;
(2)若系统有机带泵,由于柴油机热负荷占比较高,存在部分柴油机停机时1台海水泵即可满足最大负荷冷却需要的情况,对这些工况无须测试;
(3)对于(2)之外的工况,每一种流量组合即为1个调试工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央冷却系统海水泵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根据待测试的中央冷却系统淡水泵运行工况,开启对应的淡水泵;对于柴油机机带淡水泵,开启对应的该准备工作可选择在实际作业工况进行;调整海水回水温控阀设定值在32℃附近,以避免调试过程淡水温度过低;淡水温控阀温度设在38℃;每个中央冷却系统淡水泵运行工况,温控阀开度测定试验从1台海水泵运行工况做起;开启若干待冷却设备;,使系统具有30%~100%单台海水泵对应的热负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央冷却系统海水泵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机若为主机,需在最低稳定转速下进行试验,这样得到偏保守的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央冷却系统海水泵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逐渐降低淡水温控阀温度设定值或增大热负荷,使温控阀开度逐渐增大,直至温控阀开度至最大,即旁通完全关闭,或温控阀出口淡水温度与设定值开始出现偏差时;记录此时的温控阀开度信号V10,即为第2台海水泵开启前的温控阀开度;
保持热负荷、温控阀设定值、淡水泵运行状态不变,另开1台海水泵,此时温控阀开度开始逐渐减小;待系统状态稳定后,记录此时的温控阀开度信号V11,即为第2台海水泵开启后的温控阀开度;
保持2台海水泵运行,按步骤二中方法增加热负荷,使系统具有30%~100%的2台海水泵对应的热负荷;然后上述方法测定第3台海水泵开启前后的温控阀开度V20、V21;依此类推,直至测出最后1台海水泵开启前后的温控阀开度VN0、VN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央冷却系统海水泵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按照步骤二和步骤三,依次完成各淡水泵工况下各台海水泵开启前后的温控阀开度测定,形成淡水温控阀开度记录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央冷却系统海水泵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海水泵控制逻辑要素包括:根据机带泵状态识别淡水泵运行工况;识别海水泵运行工况,假设共i台海水泵运行;
温控阀开度为正逻辑时,若系统检测到淡水温控阀开度信号大于98%V(i-1)0,增加1台海水泵;若系统检测到淡水温控阀开度信号小于90%Vi1,增加1台海水泵;
温控阀开度为反逻辑时,若系统检测到淡水温控阀开度信号小于102%V(i-1)0,增加1台海水泵;若系统检测到淡水温控阀开度信号大于110%Vi1,关闭1台海水泵;
对Vi1、V(i-1)0取一定系数的目的是留足裕量,作为死区,避免负荷波动引起海水泵频繁起停和试验记录误差的影响;根据情况可对系数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870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电传输装置和无线电传输方法
- 下一篇:容器体和烹饪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