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墙体模块、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8818.3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6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34 | 分类号: | E04C2/34;E04B2/82;E04B1/61;E04B2/74;E04B1/8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未来***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墙体 模块 装配式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墙体模块、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涉及建筑技术领域,避免了固定件裸露在墙体的表面,隔声性能和保温效果较好。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墙体,包括分隔体和固定件,分隔体包括型材框架以及位于型材框架两个相对侧面的墙面板,型材框架至少包括两个结构相同且可相互拼接的搭接型材,两个搭接型材分别位于分隔体相对的两侧;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用于连接搭接型材,第二连接板用于连接建筑顶板或建筑底板。本发明用于构建墙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墙体模块、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墙体主要包括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主要起到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目前,墙体的制作可以采用轻钢型材和石膏板现场施工,也可以采用装配式墙板通过安装和拼接构成。其中,采用轻钢型材和石膏板现场施工,施工现场凌乱,废料、边角料等建筑垃圾过多,且建造的墙体不可拆装,无法循环利用,用工量较大,人工成本过高,施工周期长。因此,国家大力倡导工厂化、快速化、可拆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即采用装配式墙板组成墙体。
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墙板组成的墙体需要通过固定件将装配式墙板与建筑顶板和建筑底板分别固定连接,该固定件通常采用U型卡固定件或L型固定件,例如,采用L型固定件,L型固定件的一侧与墙体的表面螺接,另一侧与建筑顶板或者建筑底板螺接。
然而,在上述墙体施工完成后,L型固定件或U型固定件会裸露在墙体的表面,影响墙体表面的涂装等装饰施工。另外,采用L型固定件需要将L型固定件的一侧用多个螺钉穿透墙体以实现安装固定,打螺钉占用大量的施工时间,效率低下,且垂直于墙面的螺钉形成传声及传热的声桥和热桥,不利于房间的隔声和保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墙体模块、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避免了固定件裸露在墙体的表面,隔声性能和保温效果较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墙体模块,包括:分隔体,分隔体包括型材框架以及位于型材框架两个相对侧面的墙面板,型材框架至少包括两个结构相同且可相互拼接以在分隔体厚度方向上对分隔体形成限位的搭接型材,两个搭接型材分别位于分隔体相对的两侧;固定件,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用于连接搭接型材,第二连接板用于连接建筑顶板或建筑底板。
可选的,搭接型材包括多个抵靠板和位于抵靠板同侧的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与两个墙面板分别对应贴合,墙面板的两侧与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连接抵靠板的一侧齐平;多个抵靠板相对的两端依次垂直连接组成阶梯,阶梯的一端垂直连接在第一边板的端部,另一端垂直连接在第二边板的端部;搭接型材沿着长度方向旋转180度后能够与其自身拼接,且两个搭接型材拼接后,一个搭接型材的第一边板和另一个搭接型材的第二边板在同一平面;其中,位于分隔体相对的两侧的两个搭接型材,其中一个搭接型材相对于另一个搭接型材沿长度方向旋转180度设置。
可选的,多个抵靠板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一抵靠板、第二抵靠板、第三抵靠板、第四抵靠板和第五抵靠板,第一抵靠板与第一边板垂直连接,第五抵靠板与第二边板垂直连接;第一抵靠板的宽度d1与第五抵靠板的宽度d2近似相等,第二抵靠板的宽度d3与第四抵靠板的宽度d4近似相等;第一连接板与第三抵靠板连接。
可选的,第一连接板相对的两端形成有卡板,卡板与第二连接板位于第一连接板的不同侧;第三抵靠板上设有卡孔,卡板与卡孔配合卡接。
可选的,第一连接板的厚度、第二连接板的厚度以及卡板的厚度均为0.5mm~50mm。
可选的,固定件为金属材质或高分子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88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