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毫米波安检设备的查验方法和系统以及服务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00568.2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8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强;赵自然;金颖康;何小意;张丽;赵梦娇;郑志敏;张一海;李亚宁;冯肖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8/00 | 分类号: | G01V8/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琛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毫米波 安检 设备 查验 方法 系统 以及 服务器 | ||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基于毫米波安检设备的查验系统的服务器,通过交换机系统与安检仪相连,并且被配置为:从所述安检仪接收对象的扫描图像和ATR判图结果,其中,所述ATR判图结果是由所述安检仪针对所述扫描图像进行自动危险品识别ATR判图而获得的,以及根据工作模式执行针对所述对象的手检任务和针对所述扫描图像的判图任务,其中,所述工作模式指示所述查验系统是否配备有手检站和判图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安检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毫米波安检设备的查验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机场安检仍以“金属探测门+手检”的方式为主。毫米波人体成像技术是目前全球安防领域的先进技术,已在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机场用于旅客人身安检。该设备能够在不直接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有效检测出在衣物覆盖下藏匿于人体各部位的物品,特别是能够检测出非金属物品,并可以从图像上获取隐匿物品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信息。此外,毫米波人体成像设备具有对人体无害、穿透力强的特点,其发射功率不及手机电磁波辐射的千分之一,能准确识别人体携带物品,有效提高检查的客观性、准确性、针对性,降低安检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安检效率。
毫米波安检系统工作方式也通常采用类似“金属门+手检”的方式。目前利用包括罗德施瓦茨等毫米波安检仪产品进行安检的方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扫描阶段),旅客在安检仪接受扫描,安检仪进行自动危险品识别(ATR)后,显示卡通图以及嫌疑物位置;第二阶段(选择手检站阶段),旅客在安检仪接受扫描后,安检仪屏幕上直接显示已经配置好的手检站编号,由安检仪操作员手动选择分配手检站,旅客到选择的手检站位置处等候接受手检;第三阶段(判图阶段),当有远程查验图像需求时,安检仪将扫描的图像以及ATR识别出的信息一起发送到连接的判图站,由判图员对扫描图像人工查验,然后提交判图结果(通过或报警)到安检仪;以及第四阶段(手检阶段),安检仪将卡通图和嫌疑位置信息、以及判图结果发送到之前操作员选择的手检站,手检员根据图像和嫌疑物位置对旅客进行手检。
然而,当前的安检方法存在以下问题:所有业务数据分散存储在各个安检仪中,无法统一查询;安检仪对旅客进行扫描以后,需要安检仪操作员手动选择分派手检站;当旅客流量增加后,无法动态增加手检人员和远程审图人员;以及当有多台安检仪同时工作(多个安检通道)时,无法对手检站和判图站进行复用。因此,需要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基于毫米波安检设备的查验方法和装置。
公开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基于毫米波安检设备的查验系统的服务器,通过交换机系统与安检仪相连,并且被配置为:
从所述安检仪接收对象的扫描图像和ATR判图结果,其中,所述ATR判图结果是由所述安检仪针对所述扫描图像进行自动危险品识别ATR判图而获得的,以及
根据工作模式执行针对所述对象的手检任务和针对所述扫描图像的判图任务,其中,所述工作模式指示所述查验系统是否配备有手检站和判图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器被进一步配置为:当所述工作模式指示所述查验系统未配备有手检站和判图站时,确定不执行针对所述对象的手检任务和针对所述扫描图像的判图任务,并且存储所述扫描图像和所述ATR判图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器被进一步配置为:
当所述工作模式指示所述查验系统配备有手检站但是未配备有判图站时,确定在所述查验系统中是否存在可用的手检站,并且当确定在所述查验系统中存在可用的手检站时,将针对所述对象的手检任务、所述扫描图像和所述ATR判图结果分配给从所述可用的手检站中选择的一个手检站,
将所选择的手检站的信息发送给所述安检仪,以及
从所述手检站接收手检结果,其中,所述手检结果是由所述手检站响应于接收到所分配的手检任务,根据所述扫描图像和所述ATR判图结果对所述对象执行手检而产生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0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