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随车起重机用双向防冲击的液压伸缩油缸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02094.5 | 申请日: | 202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5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商晓恒;蔡力;孙文涛;张建;林小波;牛小刚;张腾;郭进军;马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15/20;F15B15/2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潘显端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重机 双向 冲击 液压 伸缩 | ||
本发明属于液压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随车起重机用双向防冲击的液压伸缩油缸,包括缸筒、活塞以及连接在活塞上的活塞杆,所述缸筒的缸底内侧设有圆筒腔;所述活塞的后端通过连接轴套装有后缓冲隔套,所述活塞的前端的活塞杆上套装有前缓冲隔套,缸筒的前端固定设有导向套;所述缸筒的缸底设有油口a,油口a通过圆筒腔与油缸的无杆腔相通,所述缸筒的外侧设有油口b,油口b通过导向套上的径向通道与油缸的有杆腔相通,所述活塞杆上还设有油口a1和油口b1;通过改进伸缩油缸内部结构,使其在接近全伸或全缩时自动降速,让活塞与导向套、缸底缓慢接触,减小接触时的瞬间冲击,从而达到消除撞击声及震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压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随车起重机用双向防冲击的液压伸缩油缸。
背景技术
随车起重机安装于通用汽车底盘上构成集吊装、运输及多种辅助功能于一体的随车起重运输车,机动灵活、一机多用。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园林绿化、土建、消防、电力、石油管道和军用物资转移等领域,是一种新兴的多用途作业机械。在结构设计渐趋合理化的发展形势下,产品逐渐由起重参数竞争转变为作业性能竞争。臂架伸缩稳定性是随车起重机的一项重要指标,伸缩油缸对该指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行业内所应用的伸缩油缸多是不具备防冲击功能的液压油缸,难以保证臂架的平稳伸缩,油缸在全伸或者全缩时,油缸活塞与导向套、缸底直接碰撞,臂架由较高速度运动到突然停止,从而引起撞击声及震动,影响随车起重机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随车起重机用双向防冲击的液压伸缩油缸,通过改进伸缩油缸内部结构,使其在接近全伸或全缩时自动降速,让活塞与导向套、缸底缓慢接触,减小接触时的瞬间冲击,从而达到消除撞击声及震动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随车起重机用双向防冲击的液压伸缩油缸,包括缸筒、活塞以及连接在活塞上的活塞杆,所述缸筒的缸底内侧设有圆筒腔;所述活塞的后端通过连接轴套装有后缓冲隔套,所述活塞的前端的活塞杆上套装有前缓冲隔套,缸筒的前端固定设有导向套;所述缸筒的缸底设有油口a,油口a通过圆筒腔与油缸的无杆腔相通,所述缸筒的外侧设有油口b,油口b通过导向套上的径向通道与油缸的有杆腔相通,所述活塞杆上还设有油口a1和油口b1,油口a1通过油管、连接轴的轴向通道和圆筒腔与油缸的无杆腔相通,油口b1通过活塞杆的轴向通道、前缓冲隔套的径向通道与油缸的有杆腔相通;当后缓冲隔套伸入圆筒腔时,后缓冲隔套与圆筒腔间形成有轴向节流通道,当前缓冲隔套伸入导向套时,前缓冲隔套与导向套间形成有轴向节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腔的筒壁上设有单向阀,单向阀由圆筒腔内腔单向流通活塞所在的油缸无杆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的活塞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后缓冲隔套的一端由活塞的后端端面轴向限位,后缓冲隔套的另一端由所述连接轴的外轴肩轴向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杆螺纹连接为一体,所述前缓冲隔套的一端由活塞的前端端面轴向限位,前缓冲隔套的另一端由所述活塞杆的外轴肩轴向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后缓冲隔套和所述前缓冲隔套均由球铁材质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改进液压伸缩油缸内部结构,在液压伸缩油缸活塞前后各设置一个球铁材质的缓冲隔套,缓冲隔套与活塞为分体式,便于缓冲隔套的维修更换以及缓冲效果的调节,在油缸接近完全伸出和完全收缩时,缸底和导向套会与相应的缓冲隔套形成节流腔,使油缸伸缩速度自动降低,而后缓慢运动到终点。本申请还在缸筒的底部设有一个单向阀,当缸底油压达到设定值时,单向阀开通,该设计可以保证油缸在较小压力下即可开启。本申请具有双油路,即在缸筒和活塞杆上各有一组油口分别通向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可实现多缸串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油缸全缩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油缸接近全伸状态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20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