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式球囊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06257.7 | 申请日: | 202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37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杜松;牟玮;张辉;郝迎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B17/12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慧峰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6 | 代理人: | 张正秋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式球囊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式球囊;包括球囊本体、导管和输送管,球囊本体包括内囊体和外囊体;所述内囊体与外囊体固定连接,内囊体设有血液通道,且内囊体与外囊体之间设有充气腔,所述充气腔的两端部均设有导管口,所述导管的靠近伸入端的管体部分密封穿过所述充气腔的两端部的导管口,所述导管的位于充气腔的管体设有充气口,所述输送管位于所述导管内,输送管的伸入端与所述充气口固定连接。本发明以解决现有的球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球囊临时封堵血管,使得血管内的血液不能通过,造成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式球囊。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管类的疾病逐渐增多,如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早已成为现代社会发病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已经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在血管疾病中,如典型的冠状动脉穿孔,已有无数医生研究其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通过将球囊经周边动脉进入主动脉后再进入冠状动脉穿孔部位,加压扩张球囊使球囊临时堵住穿孔位置后,在进行其它手术处理。
然而,在使用球囊堵住血管穿孔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管由于被球囊临时封堵,使得血液不能顺利通过,造成患者局部供血不足,使得局部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隧道式球囊,以解决现有的球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球囊临时封堵血管,使得血管内的血液不能通过,造成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式球囊,包括球囊本体和导管,还包括输送管,球囊本体包括内囊体和外囊体;
所述内囊体与外囊体固定连接,内囊体设有血液通道,且内囊体与外囊体之间设有充气腔,所述充气腔的两端部均设有导管口,所述导管的靠近伸入端的管体部分密封穿过所述充气腔的两端部的导管口,所述导管的位于充气腔的管体设有充气口,所述输送管位于所述导管内,输送管的伸入端与所述充气口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通过导管把球囊本体送入到患者穿孔处,再向输送管内输送液体或气体,液体或气体进入到充气腔内,进而使得充气腔扩大,扩大后的充气腔撑开外囊体,使得外囊体与患者的血管壁贴合,进而对患者的血管壁进行止血,同时,内囊体撑开后血液通道被打开,使得患者血管内的血液通过血液通道进行流通,从而实现球囊本体在对血管壁进行止血时,患者血管内的血液能顺利的流通。
还包括环状管带和连通机构,所述环状管带固定套设于所述内囊体上,环状管带与所述输送管连通,环状管带设有连通所述充气腔的环状管带孔,所述连通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环状管带孔内,连通机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环状管带与所述充气腔之间的通道。
设置环状管带和连通机构,当球囊本体到达破裂的血管处时,通过向输送管内输送液体或气体时,环状管带胀开,内囊体的血液通道被打开,使得血液从血液通道中流过,当环状管带胀开完成后,连通机构被打开,使得环状管带内的液体或气体能顺利进入到充气腔内,进而通过外囊体对破裂的血管壁进行封堵止血。不仅避免患者血管被堵塞,血管内的血压身高,使得患者血管内的血液能顺利的流通,而且也减轻破裂血管处的出血量,能更好地对破裂的血管进行止血。
所述连通机构包括管体、密封塞和弹簧,所述管体固定安装于所述环状管带孔内,管体的内管面设有第一连通槽和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的槽口和第二连通槽的槽口均面向所述管体的管轴,所述密封塞滑动安装于所述管体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管体的管壁和密封塞固定连接,自然状态下,所述密封塞位于所述第一连通槽和第二连通槽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62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