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水催化剂、制法及其在叔丁醇脱水生产异丁烯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06752.8 | 申请日: | 202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6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军;任丽萍;李斌;滕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7/18 | 分类号: | B01J27/18;C07C1/24;C07C1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至臻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8 | 代理人: | 张宝香;彭晓玲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水 催化剂 制法 及其 丁醇 生产 异丁烯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水催化剂、制法及其在叔丁醇脱水生产高纯异丁烯中的应用。该催化剂,以质量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a)85.0%~99.5%的氧化铝,b)0.5%~10.0%稀土元素,c)0~5.0%的磷元素。采用本发明催化剂用于叔丁醇脱水生产异丁烯时,采用简单工艺流程,不但能将叔丁醇高脱水转化为附加值高的高纯异丁烯,而且具有催化剂稳定性高,叔丁醇转化率高,异丁烯选择性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水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催化剂在叔丁醇脱水生产高纯异丁烯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叔丁醇(TBA,tert-butyl alcohol)是无色的结晶,有少量水存在时为无色挥发性液体,有类似樟脑的气味,有吸湿性,易燃,和其它醇相比有较高的毒性和麻醉性。叔丁醇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如醇类、酯类、酮类、芳香族及脂肪烃类,这些性质使叔丁醇成为有用的溶剂和添加剂,是具有广泛用途的石化产品之一。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作为汽油添加剂,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叔丁醇可单独加入,或混合其它醇类溶剂添加,也可制成甲基叔丁基醚加入。叔丁醇也可用于有机化学品的合成,如生产高纯度异丁烯,甲基丙烯醛和甲基丙烯酸可通过叔丁醇氧化反应依次制得,甲基丙烯酸甲酯也可通过充分氧化后的叔丁醇与甲醇酯化反应制得。在日本甲基丙烯酸的工业生产当中,利用叔丁醇氧化工艺比例约占60%。此外,叔丁醇可通过相应化学反应直接制得水溶性酚醛树脂、叔丁基苯酚、叔丁胺、叔丁基氢等物质。叔丁醇可作为溶剂在合成树脂和硝化纤维素等的生产过程中应用,还可作为抗氧剂和稳定剂,在合成塑料行业中有广泛应用。叔丁醇可以被用来合成果子精等各种助剂,在医药、农药、香料生产中应用较多。叔丁醇产品分为两种:质量分数为85%的叔丁醇和无水叔丁醇。85%的叔丁醇目前在中国属于微利商品,且销路不好,主要原因是对叔丁醇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导致需求量增长缓慢。
异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高纯度的异丁烯主要用于制备丁基橡胶、聚异丁烯和甲基丙烯酸酯等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学品。
对于叔丁醇脱水制异丁烯的催化剂及工艺已有很多报道。CN201310511142.X公开了一种叔丁醇脱水制异丁烯反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按常规熔融造粒方法将聚三溴苯乙烯熔融后造粒,粒径0.5-1.2mm,在固定床内与三氧化硫进行磺化反应。目前普遍采用的树脂催化剂由于磺酸集团容易脱落,造成催化剂易失活、反应稳定性差的问题,甚至会腐蚀设备、污染产品。
US3665048公开了一种叔丁醇脱水生产高纯异丁烯的方法。该方法是采用氧化铝催化剂,在400~800F°(204~427℃)下进行反应,典型反应物料以质量百分比计,包含97.3%叔丁醇、1%水、1.1%丙酮和少量酯和烃类氧化物,采用四台串联反应器,而且反应间还需要加热设备,虽然叔丁醇转化率和异丁烯选择性较好,但工艺流程复杂,加工成本高,而且未涉及稳定性的报道。
本领域中,针对简单易于控制的工艺流程开发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均良好的催化剂,是叔丁醇脱水生产高纯异丁烯技术的难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叔丁醇产能过剩、下游产品种类少、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水催化剂、制法及其在叔丁醇脱水生产异丁烯中的应用。采用本发明催化剂用于叔丁醇脱水生产异丁烯时,采用简单工艺流程,不但能将叔丁醇高脱水转化为附加值高的高纯异丁烯,而且具有催化剂稳定性高,叔丁醇转化率高,异丁烯选择性高的特点。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脱水催化剂,以质量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a)85.0%~99.5%的氧化铝;
b)0.5%~10.0%稀土元素;
c)0~5.0%的磷元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催化剂优选包括磷元素,以质量分数计,
a)87.0%~99.0%的氧化铝;
b)0.5%~8.0%稀土元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67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