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联接器及兼容性车辆及借还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11494.2 | 申请日: | 202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4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朱玉;何聂建;岑健;马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17/00 | 分类号: | G07F17/00;G07C9/00;B62H5/14;B60R25/20 |
代理公司: | 常州易瑞智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8 | 代理人: | 徐琳淞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联接器 兼容性 车辆 方法 | ||
一种多功能联接器及兼容性车辆及借还车方法,其中多功能联接器包括:本体、读卡天线、车辆身份识别卡、引线、外壳和保护套;本体上设有锁槽;读卡天线和车辆身份识别卡贴合设置;读卡天线和车辆身份识别卡通过外壳安装在本体内侧;外壳与本体可拆卸连接;读卡天线通过引线穿过本体连通外部电路;保护套安装在本体外侧,适于保护引线。本发明通过改造多功能联接器,通过车辆自有设备就可以完成车辆与锁车器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获取租借情况,因而可以将现有的管理不规范比较散乱的共享车辆纳入到管理功能完善的带站点的公共车辆系统来,实现互通互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且实施工程量小,改造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自行车管理领域,尤其涉及多功能联接器及兼容性车辆及借还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公共车辆采用锁车桩来实现车辆的借还管理,随着不断发展,新一代的公共车辆均在原车辆的基础上加装了智能锁,但由于传统有桩的公共车辆系统结构配置与新一代的不同,当用户在锁车器上借带有控制盒的车辆时,只能靠锁车器读取多功能联接器中车辆身份识别卡的用户信息并在车辆身份识别卡中写入新的租赁信息,智能锁作为独立的单元无法与锁车器形成通讯连接,读取不到相关信息,用户在还从锁车器上借出的车时,若还至锁车器则可顺利结束订单完成还车,但是若要通过智能锁在无锁车器处还车,则无法取得相关借车信息,无法形成闭合的数据信息,因此就无法真正实现互通和有效管理。
大多数公共车辆的锁车系统在信息上传后台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例如,用户锁定车辆,然后通过用户终端或车载终端报告该车辆已被锁定时,如果用户未及时确认,或信息上传中断,锁定状态的信息上传不佳可能就会导致用户记录的出行时间比实际出行的时间长或短,导致车辆在实际可用时被标记为不可用,和/或可能导致车辆在实际不可用时却又标记为可用,这些就会降低车辆的安全性和用户满意度。
目前的解决办法是:改造锁车器,在锁车器内加装一个蓝牙模块,使得蓝牙模块与智能锁通信连接,交互相关信息。但是由于锁车器改造的难度大、工程量大,而且成本较高,因此,急需一种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联接器及其应用的兼容性车辆,在原有的车辆基础上进行成本可控的改进,使车辆既能完成在非固定停车桩的地方完成借还车,也可以在非固定停车点租借的车辆在固定停车桩完成还车流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联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读卡天线、车辆身份识别卡、引线、外壳和保护套;所述本体上设有锁槽;所述读卡天线和所述车辆身份识别卡贴合设置;所述读卡天线和所述车辆身份识别卡通过外壳安装在本体内侧;所述外壳与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读卡天线通过引线穿过本体连通外部电路;所述保护套安装在本体外侧,适于保护引线。
所述本体为一根纵向臂和一根横向臂组成的L型结构,所述锁槽设于本体的纵向臂上。
所述本体上还设有出线孔;所述引线穿过出线孔。
所述出线孔外侧设有适于包裹引线的线套。
所述外壳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适于放置引线。
所述保护套为L型结构,且适于与本体的纵向臂和横向臂的连接处贴合安装。
一种采用上述的多功能联接器的兼容性车辆,包括车体和智能锁;所述智能锁为分体锁,包括后闸锁和控制盒;所述多功能联接器安装于车体前端,并通过引线连接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安装于车体中部,并通过信息线连接智能锁;所述后闸锁安装于后轮轮毂上。
所述控制盒内设有适于控制后闸锁开闭的中控模块;所述多功能联接器通过引线与中控模块连接。
所述中控模块中设有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电连接的存储模块、定位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
上述兼容性车辆的借还车方法包括:兼容性车辆的中控模块与所述多功能联接器中的所述车辆身份识别卡进行信息交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14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