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12252.5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4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施建强;惠子轩;范静仪;牛秋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M7/42;H02M7/48;H02J3/01;H02M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钱玲玲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网 逆变器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QPR控制器和H∞控制器;所述QPR控制器用于对光伏并网逆变器中直流母线电压的外环控制;所述H∞控制器用于对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并网电流的控制;
所述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QPR控制器对直流母线电压的外环进行控制,并获得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的直流电流的参考幅值;
根据所述参考幅值与电流实际值,获得电流差值;所述电流实际值为未经QPR控制器控制时,光伏逆变器输出端提取的电流实际值;
将所述电流差值作为H∞控制器的输入,获得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实际控制量;
通过对所述实际控制量进行脉宽调制,从而实现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电流控制;
所述实际控制量由以下步骤计算得到:
根据所述电流差值,计算在dq直流坐标系下的控制量u’;
所述控制量u’通过dq/abc坐标系变换后得到abc坐标系下的实际控制量u;
所述控制量u’由公式(6)计算得到:
其中,u’为控制量,C∞为根据H∞控制理论设计出的补偿器,ΔId,ΔIq为电流参考值Id*与Iq*与QPR控制器的输出之间的差值,并作为补偿器C∞的输入;补偿器C∞的输出则表示为C∞(ΔId),C∞(ΔIq)且输出为电压值;Vinv为逆变器电压,ud为d轴上的电压分量、uq为q轴上的电压分量,Vdc为直流母线电压实际值,ΔId为d轴上的电流差值,ΔIq为q轴上的电流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H∞控制器由以下步骤获得:
根据被控对象P的状态空间方程获得被控对象P的传递函数P(s);
对所述传递函数P(s)进行加权函数优化,获得广义被控对象P’的传递函数矩阵;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出H∞控制器的传递函数C∞(s),获得H∞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控对象P的传递函数P(s)为:
P(s)=[D1 D2]+C1(sI-A)-1[B1 B2] (1)
其中,s为传递函数中的复参数,I为单位矩阵,A、B1、B2、C1、D1、D2为系统状态空间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广义被控对象P’为基于被控对象P,使用加权函数优化得到的被控对象,其传递函数矩阵为:
其中,P11、P12为传递函数P(s)分块,W1,W2,W3为加权函数,I为单位矩阵,s为传递函数中的复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H∞控制器的传递函数C∞(s)为:
其中,s为传递函数中的复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225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