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转接头和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15213.0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8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房伟嘉;罗建兴;程东;薛鹏辉;陈明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贾玉姣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转接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转接头和车辆,所述充电转接头,包括,直流端连接端子,适于与直流充电设备连接,其中,所述直流端连接端子包括多个第一端子、辅源正极端子和辅源负极端子,且所述辅源正极端子和辅源负极端子均空置;交流端连接端子,用于与交流充电设备连接,所述交流端连接端子包括多个第二端子;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一一对应电连接。该充电转接头可以实现直流电源信号的转接,实现直流充电接口与交流充电接口的匹配,在不修改车身模具和造型的前提下为仅具有交流充电接口的车辆实现直流充电功能提供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转接头和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设施行业蓬勃发展,随着补贴逐渐倾向充电运营设施企业,公共充电场站将再次腾飞。现有的混动车辆中均只支持交流充电口,只能通过交流插孔、交流充电场站等方式给车辆充电,但是,交流充电存在充电功率较小、充电速度较慢的弊端。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和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公共充电,但是交流充电站的收益率低,运营商建设意愿逐渐降低,运营商更倾向于建造直流充电站,这导致混动车辆无法享受公共充电场站的发展红利,形成了充电难的困境,造成混动车辆“充电慢,充电难”,严重影响用户的用车体验。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车辆的侧围增加直流充电口,以“交流充电口+直流充电口”的方式,满足车辆对两种充电方式的选用。但是此方案成本较高,需要修改车身模具及造型,而且仅可实施于新开发的车型,无法应用于已出厂的车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转接头,该充电转接头可以实现直流电源信号的转接,实现直流充电接口与交流充电接口的匹配,在不修改车身模具和造型的前提下为仅具有交流充电接口的车辆实现直流充电功能提供支持。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转接头,包括,直流端连接端子,适于与直流充电设备匹配连接,其中,所述直流端连接端子包括多个第一端子、辅源正极端子和辅源负极端子,且所述辅源正极端子和辅源负极端子均空置;交流端连接端子,适于与交流充电设备连接,所述交流端连接端子包括多个第二端子;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一一对应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转接头,在进行直流充电时,基于直流端连接端子与直流充电设备连接以及交流端连接端子与车载交流充电插座连接,直流充电设备端发送的直流电源即可经直流端连接端子、交流端连接端子转接进入车载端,并经车载端的内部配电控制对电池包充电,从而解决车载交流充电插座与直流充电设备的充电枪无法匹配的问题,实现车辆的直流充电功能,以及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转接头为达到与直流充电设备匹配的目的,在直流端连接端子侧设置辅源正极端子和辅源负极端子,且考虑此两端子与车载端无信号的传输,设置此两端子处于空置,实现充电转接头对直流充电设备和车载端的中转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地端子;第一类电源端子,适于与直流充电设备的电源端连接;通信端子,适于传输充电通信信号;第一类连接确认端子,适于传输充电连接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地端子;第二类电源端子,适于传输电源信号和充电通信信号;第二类连接确认端子,适于传输充电连接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电源端子包括直流电源正极端子和直流电源负极端子;所述通信端子包括第一通信端子和第二通信端子;所述第一类连接确认端子包括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端子和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端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类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相交流电源端子、第二相交流电源端子、第三相交流电源端子和中线端子;所述第二类连接确认端子包括第三充电连接确认端子和充电控制确认端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52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