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炉上升管打开时冒烟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18262.X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20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刘杰;卫福全;姜伟忠;许永跃;马寅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41/08 | 分类号: | C10B4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炉 上升 打开 冒烟 控制 方法 | ||
一种焦炉上升管打开时冒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1)上升管空气导入,在焦炉炉顶的上升管上斜置一空气导入管,空气导入管下端位于上升管下部;空气导入管上端口设置盖板机构,包括插板,其为平行双板结构,其中一块板为楔形板,另一块板为绝热板,楔形板用于空气导入管切断、绝热板用于空气导入口的封闭;两电缸,其缸体分别连接上升管外壁,其活塞杆端部分别连接楔形板、绝热板;2)加煤口在线揭盖,焦炉侧设加煤口在线揭盖装置,并与推焦作业控制系统无线通信,接收推焦作业控制系统指令,运行至某炉号炭化室,通过揭盖机构揭开某加煤口的炉盖;且,揭盖装置和炉顶装煤车联动运行,设置安全联锁和防碰撞措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焦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焦炉上升管打开时冒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炼焦煤在焦炉内干馏的过程中,挥发份不断析出成为荒煤气,途经高温耐材砌体进入桥管冷却后汇集至集气管内。荒煤气主要由多组分碳氢化合物组成,高温状态下裂解生成炭黑,低温状态下大分子组分又会冷凝析出焦油,夹杂装煤过程中煤尘,在焦炉炉体、上升管等较粗糙的部位沉积生成石墨、次焦,积聚至一定程度,将导致推焦困难,荒煤气导出困难。炼焦生产过程中石墨的生成与炼焦煤性状、炉体结构、加热均匀性、装煤作业、集气管压力等有关,不同焦炉炉型及生产工艺条件下,石墨生成及积聚的速度不同,但不可避免。上升管等部位焦油析出与温度有关,尤其是余热回收型上升管,内壁温度低于400℃,就有焦油大量析出,并历经低温区析出,高温区炭化的过程,逐步形成次焦、石墨。
炼焦生产过程中,为解决石墨、次焦对正常生产的影响,通常采取烧除和铲除方法。石墨、次焦烧除通常每个推焦作业前都进行,一般持续40-90分钟,石墨铲除通常周期性实施。无论是烧除,还是铲除,处理炉内及上升管内壁石墨必须关闭与集气管联通的桥管水封翻板,切断荒煤气导出通道,并打开上升管盖,此时产生的荒煤气经上升管盖处逸散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焦炉推焦作业前上升管盖打开时冒烟是炼焦生产过程中VOCs无组织排放的主要来源,有效控制该过程中的冒烟可大幅度降低炼焦区域VOCs排放,改善可视污染,是焦炉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核心技术。VOCs对人类具有致癌、致伤等危害,随着大气环境质量日趋严峻,臭氧、光化学烟雾污染问题加剧,炼焦过程中VOCs无组织排放源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多、排放量大,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
为减少上升管盖打开时荒煤气逸散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常采用燃烧法去除VOCs,并烧除炉顶空间及上升管内壁附着的次焦、石墨。作业过程是:炉顶工根据出炉计划,确认某炭化室内焦炭成熟后,推焦作业前,关闭此炭化室与集气管联通的桥管水封翻板,打开上升管盖,并打开此炭化室的1-2个加煤口炉盖,利用热浮力从打开的炉盖处导入空气烧除炉内及上升管内壁积聚的石墨、次焦,结焦末期产生的荒煤气在炉内及上升管盖处燃烧后排放。该炭化室装煤作业前,炉顶工关闭加煤口炉盖,关闭上升管盖,打开桥管水封翻板。推焦作业前炉顶工打开上升管盖后至打开炉盖导入空气燃烧,通常有3-10分钟的时间差。装煤作业前炉顶工关闭加煤口炉盖至关闭上升管盖,通常也有3分钟以上的时间差,尤其是采用2-1推焦串序的当前主流7米及以上大容积焦炉,为避免打开炉盖后高温对装煤车的影响,时间差更是超过20分钟以上。在上述时间差内,炉内没有导入空气,荒煤气未经燃烧直接逸散,造成严重的VOCs无组织排放,可视污染非常明显,已成为制约炼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焦炉上升管打开时冒烟的控制方法,可有效减少焦炉推焦作业前上升管盖打开过程中的冒烟,减少可视污染及VOCs排放,改善焦炉作业环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焦炉上升管打开时冒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1)上升管空气导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82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