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回流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及测试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19493.2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1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仕健;孟桢沛;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伟凯美(深圳)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M99/00;G01K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回流 焊接设备 性能 评估 测试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回流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及测试设备,包括支撑框架、热容量模组、隔热保温装置和数据采集器,所述支撑框架由盖板层和底板层组合构成且中间部分为所述热容量模组承载镂空部分,所述热容量模组的边框载具下部分为放置的所述隔热保温装置,所述热容量模组分为3行,第一行为空气模组,第二行为大容量模组,第三行为小容量模组,模组之间通过设置的支撑竿导热,所述隔热保护装置的内部设置由所述数据采集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回流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及测试设备对回流炉性能测试设备的多样性,不统一性,是一种能对回流炉的性能进行标定,且不会随着载具的宽度变化或多次连续测试而改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回流焊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用于回流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及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在SMT热风回流焊接生产领域,目前对生产设备回流炉设备的评估缺乏专业的测试,主要体现在测试方法的不严谨性以及测试治具的标定缺乏统一规范,容易造成对设备的测试评估出现偏差。现在行业内采用的性能测试为整张铝板上部署几个测温点或利用PCBA板进行5-30次连续温度测试,计算CPK来作为对回流炉的性能的评估,这种测试存在很大的评估漏洞。
回流炉设备的性能评估目前都是各自回流炉厂家采用铝板测试或者PCBA来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的温度数据差作为评判标准。目前没有一个第三方的标准测试载具能兼顾测试对照组的严谨性以及准确的测试载具以及配套多温度点测试的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仪器。在这种测试载具以及仪器不统一的情形下,所测试得出的数据不能作为对各类不同厂家的回流炉性能的评估,甚至于同一家回流炉设备的不能型号的回流炉之间测试的数据组也不具有严格的参照组对比意义。
为了解决以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回流炉性能测试设备的多样性,不统一性,故在设计对回流炉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以及测试设备时,需避免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设计一种能对回流炉的性能进行标定,且不会随着载具的宽度变化或多次连续测试而改变的设备来作为对回流炉性能评估以及测试的设备。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回流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及测试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用于回流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及测试设备,包括支撑框架、热容量模组、隔热保温装置和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由盖板层和底板层组合构成且中间部分为所述热容量模组承载镂空部分,所述热容量模组的边框载具下部分为放置的所述隔热保温装置,所述热容量模组分为3行,第一行为空气模组,第二行为大容量模组,第三行为小容量模组,模组之间通过设置的支撑竿导热,所述隔热保护装置的内部设置由所述数据采集器。
进一步的,所述热容量模组承载镂空面积随着设计载具的宽度变化可以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大容量模组和小容量模组为同一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竿共4个,其中3个支持竿为1mm耐高温具有中等强度、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材料的实心竿,1个为1.2-1.5mm耐高温具有中等强度、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材料的空心竿,空心竿可以穿过热电偶部署到所述热容量模块的中心点位。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层外框边缘设置有刻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回流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及测试设备采用独立热容量模块可以测试得出水平方向相同热容量模块的真实热均匀差别值以及纵向不同模组之间的热均衡能力差别值。
(2)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回流焊接设备的性能评估及测试设备采用采用热导率系数不大于热容量模块的热导系数的材料作为支撑框架框架和模块之间无直接热传导,通过设计的超低导入系数材料作为中间过渡材料,避免框架和热容量模块之间发生热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伟凯美(深圳)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伟凯美(深圳)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94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