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方法及设备、电动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19605.4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7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成;张俊川;张旺;苏家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B60L58/24;B60L58/10;B60L58/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213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锂电池 失控 方法 设备 电动汽车 | ||
本发明涉及电池管理领域,其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锂电池的热失控参数;根据所述热失控参数与预设的安全阈值、保护阈值和故障阈值的关系,执行对应的抑制措施。所述热失控参数包括电池电压,以及选择地包括电池内部压力值和\或电池温度;所述安全阈值、保护阈值和故障阈值均为多个,与所选的热失控参数相对应。同时还提供了对应的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设备,以及电动汽车。本发明提供的实施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锂电池在遇到滥用情况时出现热失控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方法、一种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设备、一种电动汽车以及对应的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锂电池的安全性是目前电动汽车市场中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一方面,而热失控是锂电池出现安全问题时最严重的表现。造成锂电池出现热失控的因素有多种,过充、针刺、挤压等滥用条件都可能导致锂电池出现热失控。锂电池出现热失控前,根据滥用条件的不同,通常会出现锂电池内部压力升高、温度升高或电压升高等现象。例如,当锂电池出现过充时,锂电池电压高于安全上限,电芯内部活性物质不稳定程度增加,副反应增加,温度升高,电解液、SEI膜等会出现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造成电池内部压力升高,而这些反应是链式的,当过充到一定程度时,锂电池内部出现短路,最终引发热失控。作为能量的存储装置,SOC是表征锂电池能量存储状态的指标,SOC越高,锂电池存储的能量越满,电池内部活性物质的化学状态越活波,锂电池在高SOC情况下遇到滥用条件发生热失控的概率远大于低SOC时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方法及设备,以至少解决锂电池热失控管理中的控制不准确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锂电池的热失控参数;根据所述热失控参数与预设的安全阈值、保护阈值和故障阈值的关系,执行对应的抑制措施。
优选的,所述热失控参数包括电池电压,以及选择地包括电池内部压力值和\或电池温度;所述安全阈值、保护阈值和故障阈值均为多个,与所选的热失控参数相对应。
优选的,根据所述热失控参数与预设的安全阈值、保护阈值和故障阈值的关系,所述执行对应的抑制措施,包括:当所述热失控参数大于等于所述保护阈值时,停止所述锂电池正在进行的工作,同时启动外接放电旁路进行放电;当所述热失控参数大于等于所述故障阈值时,生成所述锂电池的热失控故障告警。
优选的,若所述热失控参数包括电池温度时,则在所述安全阈值和保护阈值之间设置保护阈值辅助判定值,同时计算并获得所述电池温度的变化率,并判断所述变化率与预设的变化率安全阈值和预设的变化率保护阈值之间的关系;当满足获取的电池温度大于等于所述保护阈值辅助判定值,且电池温度的变化率大于等于变化率保护阈值时,停止所述锂电池正在进行的工作,同时启动外接放电旁路进行放电。
优选的,所述外接放电旁路包括:冷却系统、备用电池、备用电容器、阻尼耗能器或者放热电路板。
优选的,对应的抑制措施的停止条件包括:电池电压低于所述安全阈值,或者当所述热失控参数包括电池温度时,满足电池温度低于电池温度对应的保护阈值,且电池温度的变化率小于变化率保护阈值。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实现前述的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方法。
优选的,所述设备与电压传感器相连,所述电压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锂电池的电压;所述设备还选择地与气压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相连,所述气压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锂电池的内部压力,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锂电池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96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