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通径的一次一层砾石充填防砂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19615.8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4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阎新颖;陶风;王琼;王璞;王慧;张健;朱向斌;刘书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州市赛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4 | 分类号: | E21B43/04;E21B34/14;E21B23/06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6 | 代理人: | 蔡昌伟 |
地址: | 434000 湖北省荆州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通 一次 一层 砾石 充填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通径的一次一层砾石充填防砂工艺,属油气井井下作业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电缆首先将沉砂封隔器下入到预定位置并坐封,然后下入外管柱,并将外管柱底部的插入密封件插入到沉砂封隔器中;外管柱通过井口固定后,通过油管将内管柱下入至井内的外管柱内等工序,通过内管柱的上提可实现一次一层的防砂作业目的,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效果显著,且无需反洗球作业的特点,本发明可在7in管柱内实现3.88in大内径,最大可能的为生产作业提供大通径,满足大排量要求,解决了现有操作步骤繁琐,易砂卡不易解封,致使工期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通径的一次一层砾石充填防砂工艺,属油气井井下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气井出砂是石油开采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砂害得不到治理,油、气井出砂会越来越严重,致使出砂油、气井不能有效的开发。目前的机械防砂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类是仅下入机械管柱的防砂方法,如绕丝筛管、割缝衬管、各种滤砂管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施工成本低。缺点是防砂管柱容易被地层砂堵塞,只能阻止地层砂产出到地面而不能阻止地层砂进入井筒,且有效期短,只适用于油砂中值大于0.1mm的中、粗砂岩地层。第二类机械防砂方法为管柱砾石充填,即在井筒内下入绕丝筛管或割缝衬管等机械管柱后,再用砾石或其它类似材料充填在机械管柱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内,并挤入井筒周围地层,形成多级滤砂屏障,达到挡砂目的。这类方法挡砂效果好,但由于通径小无法满足大排量的生产,且在生产过程中摩阻较大,操作步骤繁琐,易砂卡不易解封,致使工期长、工作效率低;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为充填和后续生产提供充足的通道,满足大排量生产,且摩阻小,操作步骤简便,以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的大通径的一次一层砾石充填防砂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次一层砾石充填防砂工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通过电缆将沉砂封隔器下入到预定位置并坐封,然后下入外管柱,并将外管柱底部的插入密封件插入到沉砂封隔器中;外管柱通过井口固定后,通过油管将内管柱下入至井内的外管柱内;
2)、向内管柱内投球,球落至充填工具上的球座位置形成密封,向外管柱内打压,使顶部封隔器坐封;
3)、顶部封隔器坐封后,向套管(外管柱与套管之间的环空)打压验证顶部封隔器是否完全坐封;
4)、验封合格后,向套管继续加压,使充填工具上的剪切销钉剪断,活塞打开,充填工具上的循环通道被开启;
5)、向管柱打压并上提一定位置后,内管柱脱手,内管被释放;
6)、管柱上提到一定位置然后下放,通过反循环单流阀上的指示爪将充填滑套打开,管柱下放到原坐封位置即是充填位置,开始进行充填作业,油管泵入充填液直至充填完成;
7)、充填完成后进行反循环洗井,上提管柱将反循环单流阀关闭,继续上提反循环单流阀上的指示爪将充填滑套关闭,使充填工具充填孔位于顶部封隔器上端即为反循环位置,从套管泵入液体进行反循环作业,将油管内多余的砾石洗出井筒;如此循环,通过内管柱的上提一定距离即可实现一次一层的防砂作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 本发明可在7in管柱内实现3.88in大内径,最大可能的为生产作业提供大通径,满足大排量,生产过程中,可减小摩阻,提高产量;
2. 本发明管柱坐封位置与充填作业位置相同,操作简单,风险小,效果显著;
3. 本发明通过投球进行坐封、充填、反循环作业,无需反洗球作业,节省时间及操作步骤,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州市赛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荆州市赛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96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