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沟谷地区域污染元素迁移的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22549.X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9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刁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窦贤宇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麒麟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沟谷 区域 污染 元素 迁移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沟谷地区域污染元素迁移的工作方法,本发明属于污染元素技术领域,通过对非源点污染元素进行干沉降、湿沉降、地表径流、时空分异和迁移通量进行测量和全面研究和分析,通过对每条样带内沿沟顶、沟坡、沟底方向设置四个土壤采样点,同时在沟底设置一个底泥采样点和一个水体采样点,采样更加全面,同时通过时空分异,通过不同时期的因素和多水平问题,全面的分析实验区域内元素随着时间的变异差异、各样带之间的差异,进而确定各种元素分布受时间变化、地表径流,地形状况的影响程度为确定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元素的迁移提供了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元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确定沟谷地区域污染元素迁移的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元素的迁移影响越来越大,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影响力,许多传统和新型污染物不断地随人类活动进入自然环境,导致了局地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载负经济增长的人工建筑物、废弃物和不断增加的人口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环境承载力,我国已成为全球元素迁移产生污染问题最多的国家。
城乡交错带沟谷地是连接交错带基底与河流的纽带,其特点是规模小但分布广,遍布于各种类型的城市,其类似于人体内分布的大量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向大型河流输送各种物质。作为一种典型的水陆交错带,这里往往最先接受大量的非点源污染物,如果其污染状况长期得治理,那么主要江河水体的污染问题将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城市水环境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而且现有环境的复杂,污染元素的迁移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形态多样,自然排防和人为排放源较多有关,在人类活动强度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所有元素的迁移更是复杂,同时人类活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确定污染元素的迁移即为重要,同时现有技术的污染元素的源点模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野外检测时监测的工作量,但是模拟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模拟的情况与实际的情况有一定的出入,导致最终的模拟结果与实用的结果出现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沟谷地区域污染元素迁移的工作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确定沟谷地区域污染元素迁移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对采样点进行布设;
步骤S2:按时收集采样点的样品;
步骤S3:利用试验数据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同时对各种元素通量变化进行统计与分析,根据试验数据分析确定变化规律;
步骤S4:根据污染元素的干沉降、湿沉降与地表径流迁移分析通过结合S3的变化规律,进行数据统计确定污染元素迁移试验模型;
步骤S5:根据迁移试验模型确定污染元素对土板影响大小,建立污染元素的本构关系,采用现场监测与室内模拟试验对本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建立污染元素侵入对沟谷地区影响的试验模型。
在进一步实例中,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根据沟谷地区域自上游到下游的元素迁移路径确定采样区域样带间距、土地利用率、降雨量、植被因素规划选取至少5条样带;
步骤S12:所述样带设置方向与沟谷延伸方向相垂直,每条样带沿着沟顶、沟坡、沟底方向设置至少四个土壤采样点,同时沟底设置一个低泥采样点和水体采样点。
在进一步实例中,所述步骤S3中,各种元素通量变化的计算为:
元素迁移净通量=元素的输入通量-元素的输出通量;
式中,元素的输入通量包括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畜禽粪便的输入、生活垃圾的输入、植物的输入,元素的输出通量包括地表径流和植物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25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阻燃型储能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下一篇:新型修复涂塑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