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导通测试台在线电阻阻值检测电路与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22845.X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14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婉如;刘苏苏;陈厚军;瞿畅;张小萍;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7/02 | 分类号: | G01R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1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测试 在线 电阻 阻值 检测 电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导通测试台在线电阻阻值检测电路与检测方法,包括所测线束点、线束电阻阻值测量电路、双N型沟道AO6800、上位机、HC595电路、5V电源以及GND,线束电阻阻值测量电路由STM32微控制器、检测电路、电压采集电路、串/并口和并/串口转换电路组成,所测线束点全部接入检测电路中,电压采集电路的基准电压正负端REF+与REF‑分别接入5V电源和GND,电压采集电路采集的电压数据传输至STM32微控制器中处理转换,采集的电压值经串口传输至上位机中。本发明解决了导通测试台无法将线束的导通测试与电阻测试同时进行测量的问题,避免了检测工位增加而导致的检测成本与检测时间增加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技术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导通测试台在线电阻阻值检测电路与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舒适度和多样化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导致汽车搭载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样化。而汽车线束作为电子设备互联的载体也渐渐复杂起来。为了保证线束生产的安全可靠,线束厂家对其质量检测是其出厂的前提。
而线束电阻阻值参数是线束质量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无法精确测量电阻阻值极易为汽车的安全驾驶埋下隐患,严重的可能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汽车线束生产厂家传统的检测方法是通过利用万用表和蜂鸣器等检测工具采用人手工搭点的方式逐一检测线束上搭接电阻,此种检测方法耗时耗力、可靠性极低。而在线束生产愈加复杂的情况下,此种检测方法及易造成电阻的漏检。目前的汽车线束导通测试台主要检测线束是否存在短路、断路、错位等故障,少量测试台可检测线束电阻的有无,而无法精确测量其阻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导通测试台在线电阻阻值检测电路与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导通测试台在线电阻阻值检测电路,包括所测线束点、线束电阻阻值测量电路、双N型沟道AO6800、上位机、HC595电路、5V电源以及GND,所述线束电阻阻值测量电路由STM32微控制器、检测电路、电压采集电路、串/并口和并/串口转换电路组成,所测线束点全部接入检测电路中,所测线束点与双N型沟道AO6800所在源级OUT1、OUT2、……OUTn相连,所述STM32微控制器通过处理上位机下发的串口信息,驱动HC595电路向电阻所在的所测线束点的AO6800的栅极IN1、IN2、……INn供电,电压采集电路的基准电压正负端REF+与REF-分别接入5V电源和GND,电压采集电路采集的电压数据传输至STM32微控制器中处理转换,电压数据的转换公式如下:
其中DOUT为采集的电压数据,VOUT为转换后的电压值,采集的电压值经串口传输至上位机中。
优选的,电压采集电路由TLC1543构成,所述电压采集电路包含11个采集通道,用于采集多个OUT点。
优选的,TLC1543为10位分辨率以及10us转换时间。
优选的,所测线束点上的电阻位置位于线束支路或线束干路中,线束支路上的电阻为线束支路电阻,线束干路上的电阻为线束干路电阻。
优选的,线束支路电阻由干路、支路和待测电阻RX组成,待测电阻RX位于线束支路中,线束支路接入线束电阻阻值测量电路,除待测电阻RX外,其余基准电阻均为1kΩ,上位机通过串口获取每根线束的实际物理地址0001(OUT1)、0002(OUT2)、0003(OUT3)……,利用广度优先算法寻找待测电阻RX左侧物理地址集合,选取最小物理地址0001,线束支路电阻右侧存在唯一物理地址000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未经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28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流溯源方法
- 下一篇:配置信息对比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