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涡流纺高耐磨纱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25944.3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1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周琼;郑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星京泽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36;D01H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涡流 耐磨 纱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涡流纺高耐磨纱线,包括纱线本体;所述纱线本体采用复合包芯纱结构,包括芯纱、过渡层和包缠层;所述芯纱以大麻纤维为芯纤维、以锦纶长丝为缠绕丝,所述锦纶长丝螺旋缠绕在所述芯纤维外,形成所述芯纱;所述过渡层为细旦芳纶丝;所述细旦芳纶丝为2‑7D;所述包缠层为天竹短纤维;所述天竹短纤维螺旋包缠在所述过渡层外。本发明具有吸湿、抗菌和抗紫外线等功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强度高,抗皱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流纺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涡流纺高耐磨纱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纺织技术和纺织设备不断发展,新型纱线也随之不断出现,而涡流纺纱线就是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一种。涡流纺是目前纺纱系统中一项新技术,与传统环锭纺比较:具有纺纱流程短,生产效率高,质量在线监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还具有大幅度减少用工及减少纱线毛羽等优势。故用涡流纺纱线加工成针、棉织物,具有布面光洁、毛羽少,耐磨性好、抗起毛起球性佳,及色泽鲜艳、吸湿快干等优良性能。虽然涡流纺纱线较一般纱线的耐磨性好,但是对于特殊领域的耐磨面料而言,其耐磨性还有待提高。同时,如长丝包芯纱后续摩擦容易导致包缠层解散,芯丝与外包短纤维易相对滑动,造成纱体结构破损、耐磨稳固性差的普遍技术问题。因此,需求一种耐磨性能好的新型涡流纺包芯纱。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流纺高耐磨纱线,采用复合包芯纱结构,通过多种纤维混纺互补,解决了现有涡流纺包芯纱耐磨性不理想,包缠层易解散,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涡流纺高耐磨纱线,包括纱线本体;所述纱线本体采用复合包芯纱结构,包括芯纱、过渡层和包缠层;所述芯纱以大麻纤维为芯纤维、以锦纶长丝为缠绕丝,所述锦纶长丝螺旋缠绕在所述芯纤维外,形成所述芯纱;所述过渡层为细旦芳纶丝;所述细旦芳纶丝为2-7D;所述包缠层为天竹短纤维;所述天竹短纤维螺旋包缠在所述过渡层外。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天竹短纤维的长度小于40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细旦芳纶丝为长度为70-200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天竹短纤维为1.33dtex。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芯纱为无捻直芯结构,所述纱线本体包括3-8根所述芯纱。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纱线本体外涂覆有耐磨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纱而成,通过以芯纱作为中心长丝,以细旦芳纶丝和大麻纤维为外包纤维,由于细旦芳纶丝较大麻纤维更长,因此,在成纱后,纱线本体中细旦芳纶丝处于大麻纤维和芯纱之间,形成过渡层。本发明通过锦纶长丝绕制在大麻纤维外,大麻纤维形态细软,其内部具有特殊的中空形态及壁多空隙,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好,抗霉杀菌性和对强紫外光辐射阻挡性,但是大麻纤维可纺性差,耐磨性差的缺点,本发明通过锦纶长丝改善大麻纤维可纺性差的缺点,使芯纱不易散脱,并且锦纶长丝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有效的改善了芯纱性能。而以芳纶作为过渡层,芳纶具有抗蠕动性能好的优点,避免芯纱和包缠层出现层间滑动,并且可以有效改善天竹纤维的包缠效果,使纱线本体条干更均匀。本发明以天竹纤维作为包缠层,能够充分发挥天竹纤维的优良性能,天竹纤维具有抗菌、抑菌功能,吸湿透气性好、手感柔软、织物悬垂性好、抗紫外线效果好,并且易打理,染色性能优良、耐磨性好、表面不起毛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星京泽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星京泽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59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