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色建筑用的风力辅助制热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27509.4 | 申请日: | 2019-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0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林权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权豪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7/007;F24F13/00;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11 浙江省温州市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色 建筑 风力 辅助 制热 设备 | ||
本发明属于制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绿色建筑用的风力辅助制热设备,它包括桨叶、转动管、挡雨环、固定杆、加热机构、安装壳,该制热系统通过将屋外的空气通入到屋内,在流通过程中通过风力给空气加热,保证通入屋内的空气温度不小于屋内原有的空气温度,这样即起到通风效果,同时又能提高室内温度;本发明设计的制热系统适应于山区、村庄、草原的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室外温度较低,居民供暖难度大,室内温度本来就低,所以通风的机会就更少,采用这种设计可以保证室内通风,改善室内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室内空气温度,起到辅助供暖的效果。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绿色建筑用的风力辅助制热设备。
背景技术
冬天室外温度较低,为了保证室内温度,通常需要将门窗紧闭保证房屋内外没有空气流通,也没有了热量交换;同时通过供热系统来提高室内温度,保证居民生活需求,但是由于长时间关闭门窗,室内空气得不到流通,室内空气质量就会不断变差,这将大大影响居民的健康,而如果开窗,则会使的屋内热量流失,温度降低,想要继续保证室内温度就需要加大供热系统的供热量,成本高且能量损失较大。
本发明设计一种绿色建筑用的风力辅助制热设备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绿色建筑用的风力辅助制热设备,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绿色建筑用的风力辅助制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桨叶、转动管、挡雨环、固定杆、加热机构、安装壳,其中安装壳通过两个固定杆安装在房屋的屋顶上;固定转动套一端的内圆面上开有环形导槽,固定转动套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安装壳的上侧,固定转动套与安装壳内侧相通,转动管为L型状,转动管的一端安装有环形导块,转动管通过环形导块与环形导槽的转动配合安装在固定转动套上;转动管的作用是保证转动管可以带动桨叶沿着固定转轴套转动,进而来适应不同的风向;桨叶的桨叶头上安装有固定轴套,桨叶通过固定轴套安装在转动管的上端,固定轴套嵌套于转动管上端的内圆面上;加热机构安装在房屋的屋顶上且加热机构位于安装壳的下侧,加热机构通过桨叶转动为其提供驱动。
上述加热机构第一活塞腔、第一活塞板、第二活塞腔、第二活塞板,其中第一活塞腔的下侧面上开有单向进气口和单向出气口,单向进气口的作用是将室外的空气通过第一活塞板的移动经过单向进气口吸入第一活塞外套内,然后进行加热,设计成单向进气口的作用是防止被吸入的空气在加热后通过第一单向进气口流出;单向出气口的作用是将第一活塞腔内被加热的空气通过第一活塞板的移动经过单向出气口排到室内对室内的空气加温,设计成单向出气口的作用是防止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第一单向出气口被吸入第一活塞腔内;第一活塞腔安装在房屋的屋顶上,第一活塞腔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活塞板,第一活塞板的上下移动通过桨叶转动驱动;第一活塞腔的内侧通过固定支撑安装有第二活塞腔,第二活塞腔内安装有第二活塞板,第二活塞板的上下移动通过第一活塞板上下移动控制;第二活塞腔内具有油,第二活塞板上具有上下贯通的圆形孔;圆形孔的作用是当第二活塞板在上下移动时,第二活塞板会挤压位于第二活塞腔内的油,而位于第二活塞板一侧的油在第二活塞板的作用下移动到第二活塞板的另一侧时,油必须经过第二活塞板上的圆形孔,且在第二活塞板挤压过程中,油会高速穿过圆形孔,高速运动的油就会产生极高的动能,在移动到第二活塞板的另一侧后原来处于第二活塞板一侧的油与处于第二活塞板的另一侧的油碰撞后变为静止;,即动能就会消失转化成热能,即通过第二活塞板的不断移动使得第二活塞腔内的油不断经过圆形孔,不断产生热量,最终使得第二活塞腔内的油温变高。
第一活塞腔上所开的单向进气孔通过软管与室外空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权豪,未经林权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75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