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氨酯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与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29847.1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5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王莹;杜武青;矫庆泽;詹世景;马艾丽;冯彤英;何晓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75/04;C08L51/06;B29B9/06;B29C45/00;G01N3/08;G01N3/20;G01N3/30;G01N23/20;G01N23/20008;G01N23/22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8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氨酯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氨酯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聚丙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粒料分别在烘箱中经70~80℃真空干燥12h;B、将质量份数比为:100:5~25:5~20的经过步骤A干燥的上述三种材料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3~10min;C、再将步骤B所得的混合料用熔融挤出,经冷水槽冷却定型,再在造粒机上造粒;D、将步骤C制得的共混物在75℃下干燥12h后,注塑成标准测试样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氨酯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检测方法。本发明得到的聚氨酯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韧性高,缺口冲击强度高,极大地改善了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氨酯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与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材料的韧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学指标,它直接影响到材料的各种应用。聚丙烯(PP)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并且价格相对低廉,在日常用品、包装材料、家用电器、汽车工业、建筑施工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PP脆性高,缺口冲击强度低,大大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PP的增韧改性仍然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CN102757603A公开了一种无规共聚聚丙烯增韧改性材料,该材料按重量份计是由以下组分经熔融共混改性而得:无规共聚聚丙烯100份,聚丙烯均聚物0-15份,乙烯共聚物5-20份,改性母粒2.5-12份,抗氧剂0.1-0.4份,且该材料的拉伸强度为24.7-27.3MPa,23℃时缺口冲击强度为35.0-60.5kJ/m2,0℃时缺口冲击强度为7.6-20.6kJ/m2,维卡软化点为为131.2-138.2℃。
CN109438831A公开了一种耐低温抗冲击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原料组分:聚氨酯改性聚丙烯、硅油改性聚丙烯、环氧树脂改性聚丙烯和改性聚丙烯,聚氨酯改性聚丙烯由聚丙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和1,4-丁二醇反应制得,硅油改性聚丙烯由聚丙烯、羟基硅油、FX320纳米核壳增韧剂、CTBN改性环氧树脂和DMP-30促进剂反应制得,环氧树脂改性聚丙烯由聚丙烯、C40腰果酚环氧树脂、乙醇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BY-3112聚酯多元醇、3050A聚醚多元醇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反应制得,改性聚丙烯由聚丙烯、钛酸四乙酯、乙酸辛酯、丙烯酸异辛酯、SE-10乳化剂、水、丙烯酸异丁酯和819光引发剂反应制得。
由于聚丙烯与聚氨酯弹性(TPU)体共混相容性差,由它们直接混合的共混物,不仅达不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且各组分聚合物原来具有的优良性能也会丧失。因此改进制备工艺,改善两者的相容性,达到增容的目的,确定力学强度最佳时共混物的配方,确定其检测方法,都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胺化植物纤维基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聚氨酯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聚丙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粒料分别在烘箱中经70~80℃真空干燥12h;
B、将质量份数比为:100:5~25:5~20的经过步骤A干燥的聚丙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3~10min;
C、再将步骤B所得的混合料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挤出,挤出物经冷水槽冷却定型,再通过牵引在造粒机上造粒;
D、将步骤C制得的共混物在75℃下干燥12h后,在注塑机上注塑成标准测试样条(长L=115mm,宽b=10mm,厚h=4mm),即得。
进一步地,步骤C中的挤出温度为170~190℃,双螺杆转速为25rpm。
进一步地,步骤D注塑温度为185~215℃,注塑压力为60~85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未经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9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多光源整合及分离的气体检测装置
- 下一篇:全自动钣金折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