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风静电复合除尘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30608.8 | 申请日: | 202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2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风 静电 复合 除尘 系统 | ||
本发明方案涉及环境治理环保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风静电复合除尘系统。包括旋风静电除尘装置及控制装置,所述旋风静电除尘装置包括旋风仓及与旋风出气口相连的静电仓,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所述旋风仓上端侧部设置有旋风进气口,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变频风机,所述变频风机与旋风进气口相连,所述旋风仓出气口端设有缓冲装置,所述静电仓内设有电悬板,所述缓冲装置出气口口径大于缓冲装置进气口口径,所述电悬板整体呈鱼骨状,所述电悬板包括中心板及分布于中心板两侧的翅板。增加了静电除尘的正负极板的相对面积,增加集尘面积及除尘压力平衡,可以更好地除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方案涉及环境治理环保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风静电复合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大力推进,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也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作在逐步推进,同时相应的环保标准也在逐步提升,如对PM10及PM2.5的控制等,各地都出台相应的治疗标准。同时各地针对污染源均需要设置有除尘器。旋风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是目前使用较广的除尘装置,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流作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气体中分离并捕集下来的装置。主要用于捕集5--10μm以上的非黏性、非纤维性的干燥尘粒。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维护管理方便以及适用面广的特点。静电除尘器是一种高效率除尘器,是利用强电场使尘粒带电,并在静电场的作用下将尘粒分离、捕集的装置。适用于除去烟气中0.01-50μm的粉尘,而且可用于烟气温度高、压力大的场合。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实际的烟尘颗粒直径分布广,物理化学特性复杂原因,单一一种除尘器难以达到良好的除尘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有一种旋风与静电除尘器复合除尘器CN203018228U,实现旋风与静电的一体化协同实现高效互补除尘的效果。但此方案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旋风除尘器气流比较急、压损大,而静电除尘器对被处理气流则要缓和,旋风除尘过程中粉尘颗粒运动比较剧烈,而静电除尘需要相对平缓稳定的气流才可以达到良好的除尘效果,因此需要对流经旋风除尘器及静电除尘器的气压及烟尘流速进行良好的控制,以满足两者的动态平衡,以提升除尘效率。同时,现有技术上述专利的静电除尘采用电悬线方式,这样由于相对静电受力面相对较小,形成的极板受力面小,实际运行除尘效果不佳,存在进一步改进提升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上述现有设计的不足及缺点,进一步提升除尘效率及稳定效果,提供一种旋风静电复合除尘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旋风静电复合除尘系统,包括旋风静电除尘装置及控制装置,所述旋风静电除尘装置包括旋风仓及与旋风出气口相连的静电仓,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所述旋风仓上端侧部设置有旋风进气口,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变频风机,所述变频风机与旋风进气口相连,所述旋风仓出气口端设有缓冲装置,所述静电仓内设有电悬板,所述缓冲装置出气口口径大于缓冲装置进气口口径,所述电悬板整体呈鱼骨状,所述电悬板包括中心板及分布于中心板两侧的翅板,所述翅板与中心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缓冲装置出气口与缓冲装置进气口截面均为圆形,所述缓冲装置出气口截面直径为R,所述缓冲装置进气口截面直径为r,其中R>2r,所述缓冲装置内设有气流稳流器,所述气流稳流器包括位于中心的贯穿通孔及排布于通孔周侧的多个叶片,所述叶片均匀设置于中心孔的外壁上且与气流稳流器的轴线方向具有夹角。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翅板均匀等距的排布于中心板两侧。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旋风仓及静电仓内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变压器,所述变压器与静电板连接,电悬板上端连接负电压,电悬板通过绝缘垫固定在静电仓壁上,静电仓外壁连接正电压。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静电仓上端设有静电出气口,所述静电出气口连接于旋风仓顶部,所述静电仓下端连接于旋风仓下部的储灰斗,所述静电出气口与旋风仓顶部连接处绝缘连接,所述静电仓下端与储灰斗绝缘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装置与静电仓之间绝缘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06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油橄榄楔形嫁接成活率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立式站位扭腰训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