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30740.9 | 申请日: | 202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4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潘韧坚;刘光明;陈超;缪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绿筑住宅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诺派建筑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知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7 | 代理人: | 李敏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行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被动式 蓄冷换热 方法 装置 | ||
1.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热源(51)的容腔(5)及水箱(1);水箱(1)内储存有蓄冷水量和蓄热水量,其中蓄冷水量和蓄热水量实现交互将热源(51)的热量传导至容腔(5)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白天高温时段时,室内换热器(2)中的水吸收室内的热量后水密度变低通过相对位置较高的第二水管(12)进入水箱(1),而第二水管(12)与水箱(1)第二连接位置处(B)的水温低于第三水管(13)与水箱(1)第三连接位置处(C)的水温,第三水管(13)与水箱(1)第三连接位置处(C)以上和室外换热器(3)中水的温度都较高,第一水管(11)与水箱(1)第一连接位置处(A)以下的水温仍较低,水箱中温度较低密度较高的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水管(11)自然下沉进入到室内换热器(2),以此实现室内循环降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晚上室外温度降低到水箱(1)顶部温度以下时,室内换热器(51)中的水吸收室内的热量后密度变低通过相对位置较高的第二水管(12)进入水箱(1),由于第二水管(12)与水箱(1)第二连接位置处(B)的水温高于第四水管(14)与水箱第四连接位置处(D)的水温,低密度热水上升,通过相对位置较高的第四水管(14)进入室外换热器(3)降温,降温后的水密度变低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三水管(13)回到水箱(1)中,第三水管(13)与水箱第三连接位置处(C)的水温低于第一水管(11)与水箱(1)第一连接位置处(A)的水温,水箱中温度较低密度较高的冷水在重力作用下下沉,通过相对位置较低的第一水管(11)回到室内换热器(2)中,以此实现室外循环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水管(11)与水箱(1)第一连接位置处(A)和第二水管(12)与水箱(1)第二连接位置处(B)的高度差为H1,H1的计算方法为:H1=Q/SρtC,其中Q为24小时室内设备产热量,S为水箱底面积,ρ为35℃时水的密度,C为水的比热容,t为设计的水升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水管(13)与水箱(1)第三连接位置处(C)和第四水管(14)与水箱(1)第四连接位置处(D)高度差为H2,H2的计算方法是:H2= H1+ Qs/SρtC,其中Qs为外界对水箱表面辐射产生的热量,S为水箱底面积,ρ为35℃时水的密度,C为水的比热容,t为设计辐射对水箱作用的水升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位置处(C)高于第二连接位置处(B)的位置,并且两者高度差为ΔH,水箱(1)ΔH之间为蓄冷水量。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箱(1)的高度为H≥H1+H2+ΔH; 其中所述水箱(1)的底部留有沉淀区,顶部留有气泡区。
8.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热源(51)的容腔(5)及水箱(1);所述容腔(5)内设置有室内换热器(2),所述容腔(5)外设置有室外换热器(3);所述室内换热器(2)、室外换热器(3)和水箱(1)通过水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包括第一水管(11)、第二水管(12)、第三水管(13)和第四水管(14);其中所述第二水管(12)与室内换热器(2)连接段水平位置高于第一水管(11)与室内换热器(2)连接段;第三水管(13)与室外换热器(3)连接段水平位置高于第四水管(14)与室外换热器(3)连接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2)和室外换热器(3)相对于水箱(1)成角度设置且同侧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被动式蓄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水管(11)与水箱(1)为第一连接位置处(A),第二水管(12)与水箱(1)为第二连接位置处(B),水管13与水箱(1)为第三连接位置处(C),第四水管(14)与水箱为第四连接位置处(D);其中所述第四连接位置处(D)、第三连接位置处(C)、第二连接位置处(B)、第一连接位置处(A)高度依次递减;所述第四连接位置处(D)和第三连接位置处(C)水平高度差为H2;第三连接位置处(C)和第二连接位置处(B)水平高度差为ΔH;第二连接位置处(B)和第一连接位置处(A)水平高度差为H1;所述水箱(1)的高度大于等于水平高度差H1、H2、ΔH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绿筑住宅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诺派建筑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绿筑住宅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诺派建筑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074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