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吹风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31416.9 | 申请日: | 202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2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五虎;张浩;王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国华尔推剪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D20/10 | 分类号: | A45D20/10;A45D20/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美国伊利诺斯州61081-057***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吹风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手柄、风筒、风嘴以及电源线,手柄与风筒之间具有夹角;手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相对设置,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设置,第一侧面位于手柄与风筒夹角的内侧;第一侧面上设置有手柄冷热切换按钮,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电源开关、风速按钮、热量按钮,第三侧面上设置有复合按钮;风筒的一端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风筒的一端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和风扇装置;风筒的一端两侧面上或者其中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功能显示屏;风筒的顶面上设置有风筒冷热切换按钮。按钮位置设置充分考虑人体工学及使用体验,使得使用者操作更为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吹风机直接靠电动机驱动转子带动风叶旋转,当风叶旋转时,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由此形成的离心气流再由风筒前嘴吹出。空气通过时,若装在风嘴中的发热支架上的发热丝已通电变热,则吹出的是热风;若选择开关不使发热丝通电发热,则吹出的是冷风。吹风机就是此来实现烘干和整形的目的。
传统的吹风机存在如下技术缺陷:
如公开号为CN20584899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优化吹风机,传统的吹风机热量和风速均是通过拨动开关关调节,且大多数热量和风速调节开关均设置在手柄和风筒夹角的内侧,使用时位于四指的握持位置,需使用前调节好挡位,若在使用中需要调节挡位,由于四指拨动挡位不方便,需要另外一只手才能实现拨动挡位开关进行挡位调节,即需要双手进行操作才可实现挡位调节,使用不方便。
如专利文献CN104968235A公开了一种电吹风的前喷嘴,传统的风嘴与机身的连接基本都是通过风嘴与机身的卡扣相互勾住相连接,使用时存在拆卸、安装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吹风机。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吹风机,包括:手柄102、风筒1010、风嘴1011以及电源线101,手柄102的一端连接电源线101,手柄102的另一端连接风筒1010的一端,风筒1010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风嘴1011,所述手柄102与风筒1010之间具有夹角;
所述手柄10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相对设置,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手柄102与风筒1010夹角的内侧;
第一侧面上设置有手柄冷热切换按钮1013,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电源开关106、风速按钮103、热量按钮104,第三侧面上设置有复合按钮105;
所述风筒1010的一端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08、第二进风口1012,风筒1010的一端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和风扇装置;所述风筒1010的一端两侧面上或者其中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功能显示屏107;所述风筒1010的顶面上设置有风筒冷热切换按钮109。
优选地,所述手柄102内部设置有电路板,电路板上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电路板分别连接加热装置、风扇装置、电源线101、电源开关106、风速按钮103、热量按钮104、复合按钮105、风筒冷热切换按钮109、手柄冷热切换按钮1013、功能显示屏107。
优选地,所述风嘴1011包括磁性风嘴或蓬松定型风嘴。
优选地,所述磁性风嘴包括:风嘴头部201、风嘴圈202、连接件203和紧箍件204;
所述连接件203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
所述风嘴圈202采用第一连接件与风嘴头部201紧固连接;
所述紧箍件204采用第二连接件与风筒1010连接;
所述紧箍件204与风筒1010相连接;
所述紧箍件204采用磁性钢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国华尔推剪公司,未经美国华尔推剪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14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扩展的可植入导管
- 下一篇:一类异戊烯基砜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