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斜度井泡沫排水采气的油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32203.8 | 申请日: | 202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0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石书强;戚志林;王佳伟;万小进;谢思宇;黄小亮;袁辉;张旭;成涛;莫非;梁玉凯;褚岩岩;汪来潮;周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17/00;E21B17/08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周云涛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斜度 泡沫 排水 油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斜度井泡沫排水采气的油管,包括外筒,以及以可转动方式设置于外筒内的内筒,所述内筒与外筒同轴设置,外筒的上下两端具有相互匹配的螺纹配合结构,内筒的内壁一侧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弧形凸起部,所述弧形凸起部沿内筒的径向向内凸起,其凸出最高点靠近弧形凸起部的上端。对油管结构进行优化,主要采用与传统动态搅拌混合理论相反的静态混合理念,充分利用气液在大斜度井段分层特性,以静态结构进行各方向流体引导交汇,从而使气液在该井段内的油管中,上升过程能够持续混合,其混合更均匀彻底,大大提高气体携液能力,同时减小生产压力损耗,有利于保证正常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斜度井泡沫排水采气的油管。
背景技术
泡沫排水采气是天然气开采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在井底产生水泡沫,在气流带动下,通过水泡沫将井底积液带离井底,从而达到清洁井底,恢复正常生产的目的,但由于气井产量、积液量、接触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加入起泡剂后往往会存在起泡效果不好,携液效果较差,排水效率低,需要一些物理装置,进行物理搅拌气泡。
现有研究中,主要采用动态的搅拌装置,如,专利号“CN201610912449.4”,名称为“一种适于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的起泡剂井下搅拌装置”的发明专利,其中主要以气流带动叶片转动达到搅拌混合的目的,以及专利号“CN201510295693.6”,专利名称为“一种内聚式泡沫排水搅拌器”的发明专利,其主意通过改变流型,以及叶片转动搅拌混合等提高泡排效果。
然而当开采井为大斜度井,气液在井下油管输送时,由于油管为光筒结构,导致气液在倾斜段的油管内分离较为严重,水气泡在随气流上升过程中,其携液能力也相对较弱,必须不断使气液混合,而如采用前述方案的搅拌装置,又会造成沿程压力损失较大,导致压力不足,影响正常生产等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气液在倾斜油管内分层严重的问题,通过对油管结构的优化,实现对斜井段气液的静态混合,同时减小压力损失,保证生产压力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斜度井泡沫排水采气的油管,主要以静态导流冲击混合的方式,弱化气液分层现象,提高气液混合效果,同时减小压力损失,保证正常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大斜度井泡沫排水采气的油管,其关键在于:包括外筒,以及以可转动方式设置于外筒内的内筒,所述内筒与外筒同轴设置,外筒的上下两端具有相互匹配的螺纹配合结构,内筒的内壁一侧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弧形凸起部,所述弧形凸起部沿内筒的径向向内凸起,其凸出最高点靠近弧形凸起部的上端。
采用以上结构,使用时各油管通过外筒依次连接,而内筒则为气液传输通道,当将其用于大斜度井,油管处于斜井段时,因为弧形凸起部所在一侧相对较重,故在重力作用下,该侧相对更靠近斜井段下侧井壁,气液在该段流动时,液体靠近内筒长度方向的下侧,气体靠近长度方向的上侧,但在弧形凸起部的作用下,液体每通过一个弧形凸起部,必会朝上侧溅起一段距离,从而与处于上侧的气体产生混合,通过沿程多次作用,大大提高气液混合效果,保证气体具有更好的携液能力,且因为采用静态结构,故压力损失亦相对较少。
作为优选:所述内筒的外壁上具有与弧形凸起部一一对应设置的外通道,所述外通道呈螺旋状,上下两端均与内筒的内部连通,其下端连通位置位于与弧形凸起部相对一侧的下方,上端连通位置对应弧形凸起部的凸出最高点。采用以上方案,通过外通道将处于上侧的气体引导至下侧,并在弧形凸起部的凸出最高点位置出射,有利于提高液体通过凸出最高点后所能达到的高度,使其更靠近于上侧气体,从而使气液混合更充分,且因为气体进入点位于弧形凸起部的下方,可相对减少改侧气体压力,也能使液体更容易朝上侧移动,此外,以螺旋的方向导入和出射,这样产生的混合液具有一定切向朝上的速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未经重庆科技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22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