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河口尾闾段出汊预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34819.9 | 申请日: | 202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82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夏军强;周美蓉;杨卓媛;邓珊珊;李志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V10/80;G06V10/143;G06V20/10;G06F16/29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俞琳娟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融合 河口 尾闾段出汊 预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河口尾闾段出汊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长序列遥感影像资料,确定历史出汊年份、时段及位置,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1下载长序列的遥感影像,合成遥感影像中红波段、近红外及短红外波段,其中Landsat 7采用4、5、3波段,而Landsat 8采用5、6、4波段;
步骤1.2对Landsat 7所采集的有条带的遥感影像进行修复处理,并对合成后的遥感影像进行细微调整,使得河道的水体与陆地边界更为分明;
步骤1.3根据处理后的遥感影像,确定发生历史出汊的年份、时段及位置;
步骤2.获取河段沿程水文、水位站的水沙资料以及各固定断面地形资料;
步骤3.采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出汊年份内研究河段各固定断面的流量、含沙量及水位,并结合水流冲刷强度计算公式,计算各固定断面的水流冲刷强度变化过程,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1建立适用于冲积河流河口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
步骤3.2基于步骤1和2给定一维水沙数学模型的进、出口及河床边界条件;
步骤3.3率定一维水沙数学模型中糙率系数,进行滩槽划分、恢复饱和系数确定和悬移质水流挟沙力计算,使水文或水位站断面的流量及含沙量随时间变化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能较好地符合,从而得到研究河段各断面的流量和含沙量;
步骤3.4根据步骤3.3计算的流量和含沙量,计算得到各固定断面的水流冲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步骤4将历史出汊对应的水流冲刷强度峰值大小及达到峰值的速率作为触发河道出汊的相应阈值,根据预测的未来水沙系列及阈值判断河道出汊的可能时段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河口尾闾段出汊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水沙资料包括流量、含沙量和水位;地形资料包括固定断面各测点序号、起点距、高程和断面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河口尾闾段出汊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步骤3.2中,将汛前固定断面的地形资料作为河床边界条件,进口边界条件采用实测流量及含沙量过程,出口边界条件采用潮位站的实测潮位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河口尾闾段出汊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步骤3.3中,流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应在5%以内,含沙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河口尾闾段出汊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步骤4中,对于每个断面,若某年份某时段的水流冲刷强度的峰值大小及达到峰值的速率均超过阈值,则判断为该断面在该年份的时段内极有可能发生河道出汊;若只满足其中一个阈值条件或两个条件均不满足,则判断为该断面在该年份的时段内不会发生河道出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481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