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孢子式水体悬浮物捕捉沉球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43484.7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4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罗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菁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28;C02F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孢子 水体 悬浮物 捕捉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孢子式水体悬浮物捕捉沉球,属于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可以实现仿照孢子植物的特点,在污染水域均匀投放多个释药母球,利用其上磁吸的类孢子吸附球与其配合,基于崩解柱吸水后高频震颤并释放出大量气体的特点,一方面与释药母球上的弹性自封囊进行配合,持续运输其内部的絮凝剂并沿类孢子吸附球分散至水体内,对附近的悬浮物进行絮凝然后进行捕捉收集,另一方面利用释放的气体在水体中形成稳定的气泡,模仿气浮法对悬浮物进行聚集并上浮至水面,同时类孢子吸附球内的崩解柱在消耗完后整体质量减轻并上浮,既可以对随气泡上浮的悬浮物进行二次收集,也方便技术人员在回收处理后再次投放使用,大大提高水体悬浮物的收集效率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仿孢子式水体悬浮物捕捉沉球。
背景技术
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悬浮物是造成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水体中的有机悬浮物沉积后易厌氧发酵,使水质恶化。中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3级,规定了污水和废水中悬浮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中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中悬浮物以浑浊度为指标作了规定。
水中的悬浮物质是颗粒直径约在0.1μm-100μm之间的微粒,肉眼可见。这些微粒主要是由泥沙、粘土、原生动物、藻类、细菌、病毒、以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组成,常常悬浮在水流之中,水产生的浑浊现象,也都是由此类物质所造成,由于悬浮物微小且种类复杂的特点,目前对于水体悬浮物的捕捉收集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技术,普遍采用气浮法将悬浮物聚集到水面然后进行打捞收集,采用气浮法的话一方面成本高,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容易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干扰。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孢子式水体悬浮物捕捉沉球,它可以实现仿照孢子植物的特点,在污染水域均匀投放多个释药母球,利用其上磁吸的类孢子吸附球与其配合,基于类孢子吸附球内崩解柱吸水后高频震颤并释放出大量气体的特点,一方面与释药母球上的弹性自封囊进行配合,持续运输其内部的絮凝剂并沿类孢子吸附球分散至水体内,对类孢子吸附球附近的悬浮物进行絮凝然后由类孢子吸附球进行捕捉收集,另一方面利用释放的气体在水体中形成稳定的气泡,模仿气浮法对悬浮物进行聚集并上浮至水面,同时类孢子吸附球内的崩解柱在消耗完后整体质量减轻并上浮,既可以对随气泡上浮的悬浮物进行二次收集,也方便技术人员在回收处理后再次投放使用,大大提高水体悬浮物的收集效率及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仿孢子式水体悬浮物捕捉沉球,包括释药母球,所述释药母球外表面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嫁接槽,所述嫁接槽内吸附有类孢子吸附球,所述嫁接槽内设有一对对称分布的定点助封磁球,一对所述定点助封磁球连接有弹性自封囊和一对弹性复位丝,所述弹性自封囊靠近类孢子吸附球一端开设有呈闭合状态的自封孔,所述类孢子吸附球靠近弹性自封囊一端镶嵌连接有弹性形变层,所述弹性形变层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与自封孔相匹配的取料微球,所述类孢子吸附球内设有扩动芯球,所述扩动芯球与弹性形变层之间连接有传动杆,所述扩动芯球远离传动杆一端镶嵌连接有崩解柱,所述类孢子吸附球远离嫁接槽一端镶嵌连接有导水纤维杆,且导水纤维杆贯穿类孢子吸附球并延伸至崩解柱内。
进一步的,所述扩动芯球远离传动杆一端还覆盖有反弹贴片,且反弹贴片与类孢子吸附球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类孢子吸附球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消微孔,且气消微孔绕反弹贴片进行环形分布,所述气消微孔内连接有防水透气膜,反弹贴片起到对扩动芯球的限位作用,并且配合崩解柱分解时释放的气体冲击力,迫使扩动芯球在震颤时主要集中在传动杆一侧,然后藉由气消微孔向水体中释放,形成许多密集的稳定气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菁,未经罗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34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