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辅酶依赖型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催化合成L-草铵膦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44394.X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63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程峰;李举谋;薛亚平;李清华;徐建妙;沈其;邹树平;郑裕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06 | 分类号: | C12N9/06;C12N15/53;C12N1/21;C12P1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牛世静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辅酶 依赖 型草铵膦 脱氢酶 突变体 及其 催化 合成 草铵膦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双辅酶依赖型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催化合成L‑草铵膦中的应用,该双辅酶依赖型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变体由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第91位、第111位、第240位和第261位进行多点突变后获得。本发明不仅改变了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的辅酶依赖性,由原来NADPH依赖性改为NADH/NADPH双依赖性,而且也对草铵膦脱氢酶催化活性进行了改造,活力有了较大提升,并将突变体进一步组合,获得了高活力菌株,催化制备的L‑草铵膦转化率高、收率高、产物易于分离提纯且显著缩短了反应进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双辅酶依赖型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催化合成L-草铵膦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草铵膦(glufosinate-ammonium)化学名称为4-[羟基(甲基)膦酰基]-DL-高丙氨酸,是世界第二大转基因作物耐受除草剂,由赫斯特公司(几经合并后现归属拜耳公司)开发生产,又称草铵膦铵盐、Basta、Buster等,属膦酸类除草剂,非选择性(灭生性)触杀型除草剂是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
众所周知,灭生性除草剂市场巨大。目前,世界三大除草剂分别为百草枯,草甘膦,草铵膦。在市场使用方面,草甘膦独占鳌头,但是由于其长期使用,使得大量杂草产生抗性,而草甘膦也趋于失效;中国农业部已发布公告说明,百草枯由于其剧毒性,已被列入《鹿特丹公约》,百草枯在2014年7月1日停止生产,2016年7月1日禁止使用;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禁用或限用。而目前草铵膦产量虽小,却具有优异的除草性能和较小的药害副作用,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草铵膦有两种光学异构体,分别为L-草铵膦和D-草铵膦。但只有L-型具有生理活性,且在土壤中易分解,对人类和动物的毒性较小,除草谱广,对环境的破坏力小。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草铵膦一般都是外消旋混合物。若草铵膦产品能以L-构型的纯光学异构体形式使用,可显著降低草铵膦的使用量,这对于提高原子经济性、降低使用成本、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手性纯L-草铵膦的主要制备方法主要由三种:手性拆分法,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催化法。
手性拆分法是通过对外消旋D,L-草铵膦或其衍生物进行手性拆分,实现D型和L型异构体的分离,从而得到光学纯的L-草铵膦。此工艺主要存在以下缺点:需要使用昂贵手性拆分试剂、理论收率只能达到50%、单次拆分率低、工艺比较复杂。
化学合成法是从手性原料出发合成光学纯L-草铵膦。化学不对称合成法工艺步骤多、收率低,手性原料昂贵导致生产成本高,不利于大规模制备L-草铵膦。
生物催化法生产草铵膦则具有立体选择性严格、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等优点,是生产L-草铵膦的优势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以L-草铵膦的衍生物为底物,通过酶法直接水解获得,主要的优点转化率高,产物ee值较高,但需要昂贵且不易获得的手性原料作为前体,成本加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例如生物法制备L-草铵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蛋白酶直接水解双丙氨膦。双丙氨膦是一种天然的三肽化合物,在蛋白酶的催化下,双丙氨膦脱去2分子L-丙氨酸,生成L-草铵膦。
(2)以外消旋草铵膦的前提为底物,通过酶的选择性拆分获得。主要优点为原料相对易得,催化剂活力高,但其理论收率只能达到50%,会造成原料的浪费。例如一种采用α-胰凝乳蛋白酶拆分双丙氨膦乙酯制备L-草铵膦的方法,该法首先经过3步反应将外消旋的草铵膦合成双丙氨膦二乙酯,接着用碱性mesinterico肽酶将其C端脂基水解。再经α-胰凝乳蛋白酶催化水解肽键。在该步反应中,α-胰凝乳蛋白酶能选择性水解L-双丙氨膦乙酯,生成L-草铵膦乙脂。最后利用磷酸二脂酶水解P端酯基得到L-草铵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43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脸实时识别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双边拉伸式拉弯设备及其拉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