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机烟气罩内综合参数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44844.5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5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吕庆;张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7D19/00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乔丽艳 |
地址: | 1166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烟气 综合 参数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结机烟气罩内综合参数控制系统,包括烟气罩、调节阀、主管道、循环风机风门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测氧表、温度表、压力表Ⅰ、压力表Ⅱ、逻辑控制器和计算机软件,测氧表、温度表和压力表Ⅰ设在调节阀下方,压力表Ⅱ设在主管道内;逻辑控制器与测氧表、温度表、压力表Ⅰ、压力表Ⅱ、调节阀和循环风机风门电性相连,计算机软件与逻辑控制器电性相连;计算机软件包括综合参数分析单元、进风主管道压力调节单元、含氧量调节单元、压力调节单元和温度调节单元。其的优点是:通过循环风机风门和调节阀的调节控制,结合PLC多点检测及综合分析算法,实现综合参数的协调控制,提高烧结矿质量,节能减排降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计算机实时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烧结机烟气罩内综合参数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烧结生产具有废气量大、污染负荷严重、污染物种类多等特点,而烧结烟气循环技术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烟气循环为烧结过程中排放的烟气进行循环回收和再利用的过程,其循环烟气量占总排放量的20%至30%。该技术不但降低了烧结生产的总烟气排放量、减少了热损耗,而且在烟气循环过程中使氮氧化物与硫氧化物发生二次化学反应,将部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烧结机烟气罩置于烧结机台车上方形成一个密闭空间供烟气循环流动,是烟气循环重要组成部分。在循环风机作用下,烧结烟气由进风主管道进入烟气罩内,然后穿过台车中的烧结原料进入出风管道,最后由部分出风管道回流到进风主管道,完成一次烟气循环过程。烟气罩内温度、压力及含氧量等参数的协调控制对于烧结生产十分重要,参数控制不稳定不但影响烧结成品矿的质量,而且浪费热能资源,增加生产成本。因此,精细控制烟气罩内温度、压力及含氧量等参数的稳定是烧结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结机烟气罩内综合参数控制系统及方法,该系统通过循环风机风门和烟气罩调节阀的调节控制,结合基于PLC的多点检测及综合分析算法,实现烧结机烟气罩内综合参数的协调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不但可以提高烧结成品矿的质量,而且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烧结机烟气罩内综合参数控制系统,包括台车、设置在台车上方的烟气罩、设置在台车下方与烟气罩对应的出风管道,设置在烟气罩上方的进风支管道、与进风支管道连接的进风主管道、循环风机风门、循环风机、逻辑控制器和计算机软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烟气罩顶部等间距设有多组进气调节管,在进气调节管上端设有进气调节阀,所述的进风支管设置在每两组进气调节管之间,在烟气罩内每组进气调节管的下方设有测氧表、温度表和压力表Ⅰ,在进风主管道内设有压力表Ⅱ;所述的测氧表、温度表、压力表Ⅰ、压力表Ⅱ、进气调节阀、循环风机风门和循环风机与逻辑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与逻辑控制器电性相连;
所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综合参数分析单元、进风主管道压力调节单元、含氧量调节单元、压力调节单元和温度调节单元,所述的综合参数分析单元输入端与所述的逻辑控制器输出端连接,综合参数分析单元输出端与所述的进风主管道压力调节单元、含氧量调节单元、压力调节单元和温度调节单元输入端连接,进风主管道压力调节单元、含氧量调节单元、压力调节单元和温度调节单元输出端与逻辑控制器输入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综合参数分析单元用于确定各个参数的控制流程,所述的进风主管道压力调节单元用于计算确定循环风机风门开度Hc,所述的含氧量调节单元用于确定组合内两个进气调节阀a阀和b阀的开度Ha和Hb,所述的压力调节单元用于计算确定组合内两个进气调节阀a阀和b阀的开度Ha和Hb,所述的温度调节单元用于计算确定组合内两个进气调节阀a阀和b阀的开度Ha和Hb。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每组进气调节管为两根,共设有4~6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48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