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糯米类食品中8种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645088.8 申请日: 2020-07-07
公开(公告)号: CN111965270B 公开(公告)日: 2022-09-16
发明(设计)人: 刘柱;岳超;徐潇颖;赵超群;王峰;陈碧莲;沈泓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主分类号: G01N30/02 分类号: G01N30/02;G01N30/34;G01N30/86
代理公司: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6 代理人: 程晓明
地址: 310052 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糯米 类食品 合成 着色 检测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糯米类食品中8种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1)制备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赤藓红、诱惑红、靛蓝和亮蓝混合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2)样品经中温淀粉酶酶解,得到酶解液;3)利用聚酰胺吸附法提取,得到含合成着色剂的洗脱液,滤膜过滤;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或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5)计算得到样品中8种合成着色剂的含量。本发明通过采用特定酶活活性的中温淀粉酶,并在特定的温度下酶解糯米类食品中的淀粉,使样品在水中充分溶解、分散,可同时准确检测糯米类食品中8种合成着色剂的含量,回收率范围为71.83%‑82.40%,而采用国标方法处理的回收率范围为0%‑34.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糯米类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青团”、“清明粿”、“艾饺”等糯米类食品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已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具有特殊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天然的清香,备受现代人的追捧。该类食品之所以具有颜色,主要是艾叶汁、麦青汁等天然色素所致;但近年来有不法商贩用人工色素代替天然色素对该类食品染色,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对该类产品的信心,还对这类传统食品产业造成严重打击。

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多种合成着色剂,并详细规定了其使用范围和用量,其中最常用的人工合成着色剂有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赤藓红、诱惑红、靛蓝和亮蓝等,已经报道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5009.35-2016中规定的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是在样品中加入蒸馏水,温热溶解,样品溶液加柠檬酸溶液调节pH至6.0,并加热至60℃,将聚酰胺粉加少许水调成粥状,加入到样品溶液中,搅拌吸附,然后用乙醇-氨水-水混合溶液洗脱,得到洗脱液,加热蒸发后移置容量瓶中,定容,滤膜过滤,得到滤液,滤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外标法定量。

但上述的技术方法还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

上述方法对样品的前处理操作适用于大部分食品基质,但对于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青团”、“清明粿”、“艾饺”等此类特殊食品基质,往往检测效果不佳,然而这类食品又是备受我国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而糯米粉中含有很高的支链淀粉,导致这种糯米类食品的粘性较大,呈胶状,在检测其着色剂时,加入蒸馏水后,加热无法将该类食品溶解、分散,样品在糯米淀粉的作用下,依然成团状,除了样品表面接触水的少部分稍有溶出外,内部无法和水接触,不但使得聚酰胺吸附后的样品,难以通过G3砂芯漏斗,抽滤困难,还给检测其着色剂造成困难,无法检测出其中的实际含量,导致检测结果偏低,甚至呈假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糯米类食品中8种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可同时准确检测该类食品中8种合成着色剂的含量,且方法简单易操作;通过回收率实验对本发明提出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回收率可达到71.83%-82.40%。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糯米类食品中8种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待测物质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赤藓红、诱惑红、靛蓝和亮蓝的混合标准系列工作溶液,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进行分析,得到混合标准系列工作溶液的色谱图,再分别以各个待测物质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测得相应浓度的色谱峰面积的值绘制关系曲线图,得到标准曲线的拟合方程;

2)称取糯米类食品的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在温度为55℃~65℃的水浴条件下震荡,加入酶活性为2000~7000U/g的中温淀粉酶酶解,所述中温淀粉酶与所述样品的质量比为0.05~0.15:5,酶解时间为5~10h,得到酶解液A;

3)将所述步骤2)的酶解液A用柠檬酸溶液调至pH5.5~6.5,加热温度维持在55℃~65℃,其中柠檬酸溶液的浓度范围为150~200g/L,得到酶解液B;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未经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50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