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皮肤创面保护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45675.7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4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韩月梅;李超;刘旭;庞萌萌;田晨颖;刘建建;郭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熙海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6/00 | 分类号: | A61L26/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贾波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肤 创面 保护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皮肤创面保护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包含六甲基二硅氧烷溶剂、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溶液、抑菌剂。该组合物可在创面患处形成质地柔软、不易脱落、无毒无刺激的皮肤保护膜,该膜具有良好的阻水性、透气性、阻菌性,具有保护创面、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皮肤创面保护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烧伤、烫伤、擦伤、划伤等体表小创面。小创面一般情况下可以自愈,但若在无相应的保护措施下创面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出现炎症反应,难以自愈。因此创面保护、促愈合已成为创伤修复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用于创面保护的主要有创面敷料及包扎敷料两大类。其中创面敷料主要有含成膜材料、杀菌消毒成分的喷雾型及涂抹型伤口敷料,其使用不受伤口部位及大小的限制,市面上销售的有小林制药的SAKAHAMUKE涂抹型液体创口贴、青岛海氏海诺的涂抹型液体敷料、人福医药的液体伤口敷料美分子、鸿韵医疗的喷尔舒外用离子抗菌敷料等。包扎类敷料主要含无纺布及杀菌消毒成分,有一定抗耐磨性,但使用时受伤口部位及大小的限制,常见的无纺布创可贴即属于此类。
常见的创面敷料含有的成膜材料主要有聚乙烯醇类、硝酸纤维素类、丙烯酸树脂类,此类成膜材料主要需要用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等进行溶解,待溶剂挥发后形成皮肤创面保护膜。这些溶剂对伤口均有较大的刺激性和异味性,尤其不适用于儿童的使用,并且其形成的创面保护膜防水性较差,遇水容易溶解,不易更好的保护创面。包扎类敷料使用中亦出现防水性差及透气性差的问题,易导致创面溃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伤口修复材料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皮肤创面保护组合物,该组合物使用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作为成膜材料,通过与溶剂的协同搭配,具有无刺激性、无异味性、成膜速度快、透气性好、防水性好等优点。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皮肤创面保护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a.成膜材料: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溶液,以有效成分计4-15%;
b.溶剂:70-90%,其中,溶剂为六甲基二硅氧烷,或者为六甲基二硅氧烷与乙二醇二甲醚的混合物;
c.抑菌剂2-5%;
各组分之和为100%。
上述皮肤创面保护组合物中,选择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作为成膜材料,选择六甲基二硅氧烷或六甲基二硅氧烷与乙二醇二甲醚的混合物为溶剂,其挥发快速,是一种优良的喷雾载体,且其对伤口基本无刺激,喷于皮肤表面可迅速蒸发,溶剂挥发后,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可形成透气、防水的薄膜。
进一步的,市售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其溶液由有效成分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和合成溶剂组成,所述合成溶剂包括异辛烷或异构十二烷。一般的,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溶液中,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的含量为42-67wt%。
进一步的,所述抑菌剂为现有技术中报道的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物质。因为本发明组合物为液态,因此在选择抑菌剂时要选择能够与其他组分互溶的、使整个组合物形成均一液态的抑菌剂。例如,抑菌剂可以是有机硅季铵盐、牛至油等成分,抑菌剂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进一步的,当各组分选择以下重量百分含量时,经试验验证综合性能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熙海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未经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熙海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56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