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涡轮气动-动态响应智能优化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47225.1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4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星;张雪辉;李文;朱阳历;陈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8;G06F30/27;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锺维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 代理人: | 原春香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器 学习 涡轮 气动 动态 响应 智能 优化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涡轮气动性能‑动态响应智能优化设计方法,主要步骤如下:(1)获得涡轮的几何参数,气动性能和动态过程中转速超调量数据集;(2)基于机器学习数据降维方法提取涡轮设计变量主因素,采用智能学习算法形成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集,构建涡轮性能预测模型;(3)基于性能预测模型、经主因素筛选后变量以及多目标加权优化函数,进行涡轮优化设计;(4)获得多目标最优化方案,形成涡轮设计准则函数关系式。本发明同时考虑涡轮的气动性能和动态调节特性,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优化设计,不但可以获得涡轮最优设计结果,还能够获得性能与几何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最终为同类新涡轮的设计提供设计准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流体机械中的涡轮优化设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涡轮优化算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涡轮气动性能-动态响应智能智能优化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涡轮是各类能源系统的主要做功部件,常运行在频繁调节、工况多变的工况下,并被要求高效率运行。而在常见的涡轮优化设计中,主要是考虑涡轮的气动性能、结构强度、耐热性等特定方面的优化设计,而对于涡轮的动态调节性能(转速超调量、动态调节时间)关注较少,对用同时考虑气动性能、结构和动态调节特性的优化更少。现有技术中,如专利“基于粒子群的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盘优化设计系统及方法”(CN106777517B),以及“基于超椭圆曲线的带辐板涡轮盘内腔形状优化设计方法”(CN103310046A)等主要是针对涡轮轮盘结构进行的优化设计;而专利“一种基于MATLAB的增压器涡轮叶轮设计优化方法”(CN107729699A)主要是针对涡轮流场及气动性能的优化设计;专利“涡轮机装置的优化的涡轮机级以及设计方法”(CN101094971A)主要是针对涡轮的耐热性进行优化设计。
本发明不但同时考虑了涡轮的气动性能、结构强度,还进一步考虑了涡轮的动态调节特性(转速超调量、动态调节时间),使涡轮在频繁调节过程中高效、安全运行。此外,本发明还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优化设计,不但能够有效减少优化变量数,获得最优设计结果,还能够提取性能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最终提出设计准则,为后续同类新涡轮的设计提供参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涡轮气动性能-动态响应智能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同时考虑涡轮的气动性能和动态调节特性,保证涡轮在频繁调节过程中高效、安全运行。此外,本发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优化设计,不但能够有效减少优化变量数,获得最优设计结果,还能够获得性能与几何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为后续同类新涡轮的设计提供设计准则。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涡轮气动性能-动态响应智能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优化设计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SS1.对涡轮进行全参数建模,根据运行工况,采用抽样算法,获得涡轮的几何参数、气动性能参数、动态过程中转速超调量Δn,构成样本数据集;
SS2.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降维方法,对步骤SS1中的样本数据集进行分析处理,提取涡轮设计变量主因素;
SS3.基于步骤SS2中提取的涡轮设计变量主因素,继续采用抽样方法,进一步形成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样本进行进一步训练和分析,构建涡轮设计变量-气动性能-转速超调量的涡轮性能预测模型;
SS4.基于步骤SS2中提取的涡轮设计变量主因素,采用抽样方法形成样本数据库,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加权方式构成多目标优化函数;
SS5.结合步骤SS3中的涡轮性能预测模型,采用优化模型,完成涡轮优化设计方案;
SS6.基于步骤SS3获得的涡轮性能预测模型以及步骤SS4获得的涡轮优化设计方案,构成涡轮设计准则函数关系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72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