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48026.2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5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黄家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家军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84;B29C45/40;B29C4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缓冲 作用 脱模 注塑 模具 | ||
本发明属于注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动模和定模之间形成注塑腔,定模外侧壁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定模内设有与固定块一一对应设置的缓冲腔,缓冲腔延伸至固定块内设置,缓冲腔内盛有电流变液,动模内侧壁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定位杆,定位杆远离动模的一端延伸至缓冲腔内设置并固定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与缓冲腔的内侧壁密封滑动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脱模机构,当注塑产品固定化后,通电的压电片会带动振动片振动,即注塑腔的侧壁会发生振动,便于注塑产品与注塑模具分离,且注塑腔内的振动点较多,能将注塑产品整体从注塑腔内脱出,能有效避免对注塑模具造成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注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注塑过程中,如推杆电机等驱动机构会带动动模在水平方向往复移动,当动模与定模合并在一起后再通过注塑孔进行注塑,当注塑孔内的塑胶溶液冷却固化后,再将动模与定模分离进行脱模。
注塑模具一般都由动模和定模组成,在进行注塑之前动模要先与定模合并,在大多传统注塑模具中,驱动电机会直接带动动模向定模的方向移动,而定模和动模之间是硬接触,动模与定模之间的接触面容易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使注塑腔发生形变,最终会使注塑产品的形状受到影响,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大多传统注塑模具在进行脱模时,都是通过脱模杆将注塑腔内的注塑产品推出,而脱模杆在注塑产品上的作用点只有有限的几处,在推动的过程中容易使注塑产品发生形变,对于一些形变能力较差的注塑产品而言,而容易导致产品的损坏。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大多传统注塑模具在脱模过程中容易导致注塑产品损坏问题,提供一种能对注塑产品进行有效保护的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动模和定模之间形成注塑腔,所述定模外侧壁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定模内设有与固定块一一对应设置的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延伸至固定块内设置,所述缓冲腔内盛有电流变液,所述动模内侧壁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远离动模的一端延伸至缓冲腔内设置并固定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缓冲腔的内侧壁密封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杆与定模密封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块将缓冲腔分隔成远离动模一端的定腔和靠近动模一端的动腔,所述滑动块上设有多个连通定腔和动腔的连通孔,所述动模和固定块内均固定嵌设有与电源耦合连接的电极板,所述缓冲腔设置在两块电极板之间,所述注塑腔内设有多个脱模机构。
在上述的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中,每个所述连通孔两端的孔径大小不同,所述连通孔孔径较大的一端靠近动腔设置,所述连通孔孔径较小的一端靠近定腔设置。
在上述的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中,所述脱模机构包括设置在注塑腔内侧壁上的多个脱模槽,每个所述脱模槽的槽口处均固定连接有振动片,所述振动片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压电片。
在上述的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中,所述振动片和压电片分别通过导线与供电电源的正负极耦合连接,两块所述电极板均通过导线与供电电源的正负极耦合连接。
在上述的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中,每个所述连通孔内均固定连接有与连通孔轴线垂直设置的转动扇,所述转动扇每片扇叶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磁性块,所述滑动块内固定嵌设有磁性板。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具有缓冲作用的易脱模注塑模具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通过设置电流变液,电流变液的粘度会随其所处电场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电场强度变大时粘度增大,动模越接近定模,两块电极板之间的电场强度越大,定腔内的电流变液越难流动到动腔,则在动模越逐渐接近定模的过程中动模的移动速度会逐渐减缓,能避免动模快速撞击在定模上使动模与定模之间的接触面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家军,未经黄家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80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