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椎弓根钉道检测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650837.6 申请日: 2020-07-08
公开(公告)号: CN111658167B 公开(公告)日: 2021-08-10
发明(设计)人: 许南方;范吉星;张有余;王少波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主分类号: A61B90/00 分类号: A61B90/00;A61B34/20;A61B17/70
代理公司: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代理人: 张可
地址: 100191 北京市海***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体化 椎弓根钉道 检测 装置
【权利要求书】:

1.一体化椎弓根钉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神经根探子(1),设置有通孔(12);

可折断克氏针(2),可插入所述通孔(12),以及可通过所述神经根探子(1)折断;

椎弓根螺钉(7)设置中空通道(72),用于套在所述可折断克氏针(2)外;

椎弓根螺钉(7)包括:

螺钉本体(74)和连接在螺钉本体(74)头部的U形帽(73);

所述U形帽(73)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柱体(75);

所述螺钉本体(74)包括:

螺纹段(71);

球形凸块(741),固定连接在所述螺纹段(71)头端;

锁紧件(743);

中空连接块(742),所述锁紧件(743)、球形凸块(741)均位于所述中空连接块(742)内,所述中空连接块(742)内设有与所述球形凸块(741)下端形状匹配的限位卡槽(7421);

所述锁紧件(743)包括:

第二柱体(7431);

连接体(7432),一端与所述第二柱体(7431)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体(7432)另一端设置半球形凹槽(7434),所述半球形凹槽(7434)与所述球形凸块(741)上端匹配,所述第二柱体(743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柱体(75)远离U形帽(73)的一端连接;

第三柱体(7433),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半球形凹槽(7434)内中部,所述球形凸块(741)靠近锁紧件(743)的一端设有用于所述第三柱体(7433)另一端插入的插槽;

所述中空连接块(742)侧壁和第一柱体(75)侧壁通过螺纹连接或通过螺丝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椎弓根钉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根探子(1)尾端设置球头(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椎弓根钉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12)直径为1.7mm,所述可折断克氏针直径为1.5mm,椎弓根螺钉(7)的中空通道(72)内径为1.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椎弓根钉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12)贯穿神经根探子(1)长度方向两端;

所述神经根探子(1)长度为18cm;

所述可折断克氏针(2)的长度为23cm,且所述可折断克氏针(2)的折断段(22)长度为1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椎弓根钉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椎弓根螺钉(7)长度为40、45、50、55、60、65、70、75、80mm中任一个,所述椎弓根的螺纹部直径为5mm、6mm、7mm、8mm、9mm中任一个;

所述椎弓根螺钉(7)的螺纹段(71)的螺距为3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椎弓根钉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椎弓根螺钉(7)包括:

螺钉本体(74)和连接在螺钉本体(74)头部的U形帽(73);

所述U形帽(73)连接有脊柱固定棒(8)连接组件;

所述脊柱固定棒(8)连接组件包括:

所述U形帽(73)内侧壁设置的螺纹槽(731);

十字形卡槽(732),设置在所述U形帽(73)内底壁;

十字形卡块(733),固定连接在所述脊柱固定棒(8)下端,所述十字形卡块(733)与所述十字形卡槽(732)匹配;

锁紧螺栓(734),与所述螺纹槽(731)匹配;

压块(735),所述压块(735)设有与脊柱固定棒(8)侧面形状匹配的凹槽,用于压紧在脊柱固定棒(8)外壁,所述压块(735)位于锁紧螺栓(734)下方;

所述锁紧螺栓(734)和U形帽(73)侧壁对应设置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可连接锁紧螺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椎弓根钉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透视设备,所述透视设备通过信号调理电路连接控制主机,所述信号调理电路包括:

放大单元、偏置单元、电压调理单元、基准单元;

所述电压调理单元包括:

第二三极管(Q2),发射极连接透视设备信号输出端;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

第一二极管(D1),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第二二极管(D2),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正极;

第四电阻(R4),第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基极;

第七电阻(R7),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第二端及第二三极管(Q2)基极;

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接地,发射极连接第七电阻(R7)第二端;

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及第七电阻(R7)第二端,所述第五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第四电源(V4),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基极;

第十电阻(R10),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电容(C1),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正极;

所述基准单元包括:

第二电阻(R2),一端连接第三电源(V3),另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R5)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基极以及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

所述偏置单元包括:

第四三极管(Q4),基极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二端,集电极接地;

第一运算放大器(U1),正输入端连接第四三极管(Q4)基极;

第三三极管(Q3),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第一电源(V1);

第一稳流源(U3),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及第三三极管(Q3)基极,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V2);

第二稳流源(U4),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以及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负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第三电阻(R3),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负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输出端;

所述放大单元包括:

第二运算放大器(U2),负输入端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输出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正输入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发射极,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连接控制主机;

第九电阻(R9),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负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未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083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