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NT自然农法活性土壤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50852.0 | 申请日: | 202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4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程青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品客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A01B79/02;A01G20/00;A01K67/02;A01K61/10;A01K61/51;C05F1/00;C05F17/20;C05F11/00;C05G3/80;C05D3/02;C05D9/00;C05F11/08;C05G5/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nt 自然 活性 土壤 技术 | ||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CNT自然农法活性土壤技术;它包括呈九宫格排列划分土地;修筑田埂;开挖鱼塘,搭建鸭棚和鹅棚;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狼尾草;定期抽取鱼塘内的水灌溉土地,鸭毛、鹅毛混合巨大芽孢杆菌均匀投入到土地;投入粉碎的石灰岩和玄武岩;利用自然循环使得能量、矿物质在板结土地上流转,减少化肥农药的介入;通过草本植物扎根,辅以天然矿物岩石粉末、腐烂的蛋白质等物质,快速恢复板结土地的土壤微观生态,使其具有分解、流动、转化矿物质的能力,大大提升土壤活性。在修复土壤的同时还可以获取一定的鸭、鹅、鱼、田螺等农副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CNT自然农法活性土壤技术。
背景技术
工业化农业以来,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田出现土壤板结、酸性化等后果。部分农业专家采用了自然农法进行耕作,以期利用自然农法(冈田茂吉提出的自然农法:依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维护土壤生机的土壤培育为基础,绝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以及任何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耕作方式使得农业摆脱化肥农药的束缚。然而长期实践后发现,该类耕作方式固然起到一定的土壤修复作用,然而产量断崖式下跌,显然不是现代农业可以承受的。其主要原因是一般的土壤难以承受现在作物对于肥力的高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依赖化肥农药且肥力具有一定保证的土壤修复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CNT自然农法活性土壤技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修复土地划分为尺寸相同的9块,且这9块土地呈九宫格排列,分别标号为1-9号;
2)在1-4、7-9号土地的边缘修筑田埂,所述田埂高度为0.5米;
3)在5号土地开挖鱼塘,鱼塘深度2米,并投入罗非鱼、草鱼鱼苗和田螺,在6号土地搭建鸭棚和鹅棚,6号土地与5号土地交界处设置便于鸭子、鹅进入鱼塘的栈道,并且在5和6号土地外周搭建护栏,防止鸭子、鹅逃跑;
4)在1-4、7-9号土地上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狼尾草,开始计时;
5)当计时满6个月后,开始将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狼尾草割取投入5号土地的鱼塘和6号土地的鸭棚、鹅棚;与此同时往鱼塘内投入水葫芦幼苗,按照每亩投放2市斤的量进行投放,可进一步降低鱼塘含氮量;
6)将6号土地产生的所有粪便投入5号土地的鱼塘内;
7)当计时满10个月后开始定期抽取5号土地鱼塘内的水灌溉1-4、7-9号土地,与此同时开始定期将6号土地产生的鸭毛、鹅毛混合巨大芽孢杆菌后均匀投入到1-4、7-9号土地;与此同时将鱼塘内产出的水葫芦打捞出三分之二均匀埋入1-4、7-9号土地中;由于水葫芦本身透气性极佳,埋入土中后可作为生物肥,且自身缓慢分解的纤维可进一步改善土壤的板结,并且使得土壤长时间处于较为透气的状态;
8)当计时满12个月后开始定期挖取5号土地鱼塘内的淤泥均匀投入到1-4、7-9号土地,与此同时,开始定期投入粉碎的石灰岩和玄武岩到1-4、7-9号土地;
9)当计时满60个月后土壤修复完毕,1-4、7-9号土地可用于自然农法耕作。
具体的,所述步骤1)中,1-9号土地面积均为1亩,本发明依赖于各个区域的相互配合,过大则难以操作,过小则无法达到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动植物稳定。
具体的,所述步骤2)中,1-4、7-9号土地的田埂均设有排水渠通向5号土地的鱼塘。当雨水过多时,可向鱼塘排水。
具体的,所述步骤4)中,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狼尾草种植方式为撒播种子,上述三者的种子按照重量比2:1:2进行称取并混合,按照每亩15市斤的量进行均匀撒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品客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品客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08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