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有机污染快速采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4560.4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52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丰君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6 | 代理人: | 郑黎明 |
地址: | 72300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有机 污染 快速 采样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有机污染快速采样装置,包括取样管,所述取样管的外侧活动连接有便于取样的探入装置,所述取样管的底部连接有便于伸入土壤的稳定插头,所述取样管的外侧顶部还连接有维持装置整体的固定支脚,此地下有机污染快速采样装置,通过探入装置中的转动盘转动并由传动装置传递到搅动管,搅动管在收到传动后转动,其底部的刃口对取样管周围的土壤进行搅动,并且从螺旋形排出槽排出,而且因为搅动管上的排出槽为螺旋形,因此装置会向土壤内伸入,从而快速达到需要取样的深度快速取样,且转动盘能形成较大的力臂以及蜗杆设置为较小的导程角能使使用者便于转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污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有机污染快速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发生的污染物经过各种路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包容和净化才能,从而使土壤的性质、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污染物质的堆集进程逐步占有优势,破坏了土壤的天然生态平衡,并致使土壤的天然功用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表象。按污染物来历的性质通常可分为四类:即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有机农药和工业“三废”,较常见的有有机农药类、多环芳烃、有机卤代物中的多氯联苯和二嗯英,以及油类污染物质、邻苯二甲酸酯等有机化合物。
因此,对地下有机污染的检测十分必要,对地下有机污染的检测需要进行取样,现有产品的小面积取样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采取小土铲挖土取样,该形式破坏性大且费时费力,二是采用T型带有钻头的取样器,但是该方式也不能保证土壤层次的完整性,现有技术中的取样器与现有取样器大同小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地下有机污染快速采样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省力又不会产生破坏的且还能保证取样完整性的地下有机污染快速采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有机污染快速采样装置,包括取样管,所述取样管的外侧活动连接有便于取样的探入装置,所述取样管的底部连接有便于伸入土壤的稳定插头,所述取样管的外侧顶部还连接有维持装置整体的固定支脚。
优选的,所述探入装置包括搅动管,所述搅动管设置于取样管的外侧且两者之间连接有多组转动器,所述取样管侧壁的顶部与搅动管之间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上连接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一侧连接有摇动臂,由摇动臂转动转动盘从而传动使搅动管转动,搅动管搅动周边土壤并带动取样管伸入,从而快速到达取样的指定位置,方便取样。
优选的,所述取样管内活动连接有两个半圆容纳管,且两个所述半圆容纳管的顶部设置有与取样管螺纹连接的限位块,半圆容纳管方便取出从而保证内部样本的完整性。
优选的,所述搅动管的外侧壁开设有多条螺旋形排出槽,且所述搅动管的底部还连接有刃口,通过刃口伸入,并由螺旋形排出槽将土壤排出,以便于快速深入。
优选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蜗杆,所述蜗杆通过轴承固定安装于取样管的外侧壁,所述搅动管的顶部连接有与蜗杆传动连接的蜗轮,蜗杆采用较小的导程角,从而达到省力的目的,且蜗轮蜗杆传动能改变运动方向,从而更方便转动转动盘。
优选的,所述转动器包括三组从上而下依次排列的转动环,位于中间的所述转动环与搅动管的侧内壁固定连接,且另外两个所述转动环与取样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转动环可减小取样管与搅动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之间的摩擦损耗,使转动更加方便。
优选的,相邻所述转动环之间设置有滚珠,将各个转动环之间的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进一步的减小摩擦力,不仅方便转动还能减小磨耗延长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固定支脚包括主支架,所述主支架上滑动连接有移动架,所述移动架与主支架之间设置有弹簧,且所述移动架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踏板,固定支架方便固定整个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理工大学,未经陕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45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