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烯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6337.3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52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旋慧;张栋;宋仁杰;李金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1/30 | 分类号: | C07C41/30;C07C43/215;C07C17/26;C07C25/24;C07C1/00;C07C15/52;C07C15/58;C07D333/08;C07B6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高宁馨 |
地址: | 330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烯烃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烯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肉桂酸类化合物与4‑烷基‑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为原料,在铜催化剂和过氧化二枯基(DCP)存在下,经氧化脱羧烷基化反应构建C(sp3)‑C(sp2)键,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获得一系列内烯烃。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和出色的官能团耐受性,并且通过使用廉价且稳定的肉桂酸类化合物代替芳基卤化物、烯基卤化物和硝基烯烃,价格便宜、原料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烯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4-烷基-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领域广泛使用的烷基自由基前体,其可以通过市场上大量存在且易于获得脂肪醛为原料制备获得,通常在光氧化还原催化,过渡金属催化,热或其他引发剂(例如路易斯酸和氧化剂)通过自由基过程构建新的化学键。在制备烷基化化合物的众多合成策略中,具有C(sp2)中心的有机试剂(例如酰氯,芳基卤化物,烯基卤化物,羧酸,氰基芳烃,1,4-醌,杂环和硝基烯烃)与4-烷基-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是构建C(sp3)-Y(Y=C,N和S)键的最重要策略之一。在2014年,Tang课题组开发了硝基烯烃与4-烷基-1,4-二氢吡啶的烷基化反应,在AIBN和加热条件下构建内部烯烃(方案1)。近来,Nishibayashi/Nakajima课题组报道了烯基卤化物与4-苄基-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在光催化和镍催化的双重催化条件下,发生交叉偶联反应得到E或Z异构的内烯烃(方案2)。尽管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与烯基卤化物或硝基烯烃与4-烷基-1,4-二氢吡啶类交叉偶联反应制备获得内烯烃的常规方法相比,进一步以经济且易于获得的肉桂酸类化合物为原料,在温和的条件下脱羧/烷基化,并以高选择性获得特定构型的内烯烃的方法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肉桂酸由于其稳定且低毒的特性,在某些反应中作为昂贵的烯基卤化物或有机金属试剂的替代品,经金属催化的脱羧官能化反应构建新的C(sp2)化学键,已经引起了有机合成化学家们广泛的兴趣。现有技术已经报道了多种α,β-不饱和羧酸在氧化条件下经碳碳双键自由基加成/消除反应制备各种内烯烃化合物(参见Org.Lett.,2013,15,406;Chem.Sci.,2012,3,2853;Angew.Chem.,Int.Ed.,2016,55,236;RSC Adv.,2013,3,19264;Green Chem.,2013,15,976;Chem.Commun.,2012,48,7847;Tetrahedron Lett.,2013,54,6507;J.Org.Chem.,2013,9,1718;Tetrahedron Lett.,2017,58,2255.)。受上述有关α,β-不饱和羧酸的自由基脱羧反应和4-烷基-1,4-二氢吡啶的自由基烷基化的研究的启发,发明人课题组成功地实现了铜催化的肉桂酸类底物与4-烷基-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的氧化脱羧烷基化反应,选择性地获得E构型的内烯烃。据发明人所知,通过使用4-烷基-1,4-二氢吡啶作为烷基化来源的直接脱羧C(sp3)-C(sp2)键形成反应的合成策略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烯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肉桂酸类化合物与4-烷基-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为原料,在铜催化剂和过氧化二枯基(DCP)存在下,经氧化脱羧烷基化反应构建C(sp3)-C(sp2)键,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获得一系列内烯烃。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和出色的官能团耐受性,并且通过使用廉价且稳定的肉桂酸类化合物代替芳基卤化物、烯基卤化物和硝基烯烃,使用廉价的催化反应体系,原料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产物选择性高、收率良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烯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63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