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高荧光聚丙烯酸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6752.9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57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詹伟东;邓锋;孙宾;杨炎;陈珈;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慧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12/34 | 分类号: | C08F212/34;C08F220/14;C08F283/12;C09K1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01507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荧光 聚丙烯酸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高荧光聚丙烯酸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具体为:(1)将乳化剂和去离子水混合形成体系I;(2)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得到体系II;(3)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进而得到多孔高荧光聚丙烯酸酯微球;该微球是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制得的多孔高荧光聚丙烯酸酯微球;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特征荧光发射。本发明的方法简单、安全;制备得到微球应用方便,受到基体限制较小,调控添加量方便,在不同激发波长下可以发射特定的荧光,具有可识别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荧光微球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孔高荧光聚丙烯酸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微球是指粒径在纳米至微米级范围内,负载有荧光物质,受外界能量刺激能够激发出荧光的固体微粒。由于荧光微球独特的性质和优良的性能,在生物分析方面广泛应用于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测、病变示踪物、血流分析、诊断试剂等多个领域。
专利CN201310219573.9中涉及了一种聚合物荧光微球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聚合物荧光微球液滴的制备:将第一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加入荧光材料,磁力搅拌均匀,作为非连续相;将非连续相和连续相分别装进与微流体装置非连续相入口和连续相入口相连的注射器,通过微量进样泵调节两相溶液的流速,在微流体出口得到荧光微球液滴,并收集于荧光微球接收装置中;第二步,聚合物荧光微球的制备:将荧光微球液滴干燥至溶剂挥发完全,然后用洗涤剂洗涤,洗净连续相溶液,最终得到聚合物荧光微球。发明方法所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通过调节连续相和非连续相的流速调节微球粒径,制得的微球粒度均一性高。
专利CN201910160304.7是提供荧光微球测试片的制作方法,包括制作原料容置区,将荧光微球溶液滴入原料容置区内自然流平风干形成平铺一层的荧光微球,在荧光微球上滴加树脂,盖上盖玻片以使原料容置区形成封装空间内填充满树脂无空隙,固化树脂后剥离盖玻片即可得到荧光微球测试片。该方法中通过使荧光微球溶液滴入原料容置区内自然流平风干形成平铺一层的荧光微球,从而保证了荧光微球在任一纵向排布上不层叠、不堆积,进而可获得较准确的检测结果;通过测量尺来控制最终制得的荧光微球测试片的厚度,从而可根据需求获得不同厚度的荧光微球测试片。
专利CN201611143884.1是涉及一种纳米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荧光染料溶液的配置:将荧光染料溶于有机溶剂,并通过稀释获得荧光染料溶液;纳米荧光微球的制备:将共聚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和荧光染料溶液加入反应容器中,搅拌分散均匀,反应,制得纳米荧光微球溶液;纳米荧光微球溶液的透析:对纳米荧光微球溶液进行透析处理,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及杂质。其有益效果是:NIPAM和DMC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使用其制备的聚合物微球也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合成微球的材料中加入NIPAM,也可以为产物带来一定的温敏性能;使用这两种单体共聚包埋荧光染料制备的荧光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与细胞共同生长而不影响细胞活性。
以上专利得到的荧光微球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得到微球的荧光发射强度均不够突出,在荧光微球中,多孔结构的微球备受关注,多孔聚合物微球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而备受关注,其多孔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大载体的比表面积,从而有利于固定更多的活性组分,另一方面孔道也可以帮助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其中进行扩散,提高反应效率,在固定化酶、靶向药物、免疫分析、细胞分离、高级化妆品、环境友好型高效催化剂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使聚合物产生孔的方法很多,如悬浮聚合中的溶剂造孔法、模板造孔法等,目前均已得到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荧光微球的荧光发射强度不够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孔高荧光聚丙烯酸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慧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未经上海慧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67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材内部喷漆防腐装置
- 下一篇:一种辐射制冷透光遮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