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密称重法的流量计校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57980.8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4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樊响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25/00 | 分类号: | G01F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密 称重 流量计 校准 装置 | ||
一种精密称重法的流量计校准装置:从机根据需校准流量计的实测单位脉冲数与标称单位脉冲数进行计算得出校准系数,写入流量计上的内置芯片,内置芯片运行程序,校准实测单位脉冲数,以提高流量计的产品批质量的一致性精度质量,消除流量计产品间的系统性误差。这种方式:效果好、速度快、可以实现自动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量计计量技术领域和智能仪器领域,具体涉及流量计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物联网信息时代,流量计被广泛使用于收费与计费系统,如:智能水表,收费饮水机等。用于计费的流量计的精度要求高,市面上高精度的流量计价格非常昂贵。为了降低流量计的制造成本、提高精度,就需要减少流量计间的精度误差,解决好产品的一致性精度问题。但在流量计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一致性质量精度是采用纯机械手段来达到目的,难度非常大。
现有的校准方法有:容积法、称重法和标准流量计法。容积法和标准流量计法都是精度不高的方法。称重法精度高,但效率低。如何提高称重法校准的效率?通常称重法的校准都是用机械调节的方法来校准,因此,效率低。本发明的校准方法的特点是加入单片机控制,根据需校准流量计的实测单位脉冲数与标称单位脉冲数进行计算得出校准系数,写入流量计上的内置芯片,由内置芯片运行程序校准实测单位脉冲数。用此方法便能减少流量计的产品一致性精度误差,它比采用机械校准效率高、效果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流量计的校准方法是:从机根据需校准流量计的实测单位脉冲数与标称单位脉冲数进行计算得出校准系数,写入流量计上的内置芯片,内置芯片运行程序,校准实测单位脉冲数。此方法能提高流量计的产品批质量的一致性精度质量,消除流量计产品间的系统性误差。这种方式:效果好、速度快、可以实现自动化。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精密称重法的流量计校准装置,主要包括主机、从机、串联的若干个被测流量计、水泵、电子称、电磁阀、RF射频无线通信模块,其特征是:由电子秤测出液体重量,主机通过信号线将称重信息传递给从机,从机根据被测流量计的实测单位脉冲数和标称单位脉冲数计算出被测流量计的校准系数;从机将校准系数写入被测流量计的内置芯片,内置芯片通过运行程序来校准流量计的误差,输出更加精确的流量计信号,提高流量计产品的一致性精度。
主机通过信号线与水泵连接,控制水泵的流速、运行时间、开启与停止,主机通过信号线与电子称通信,读取电子称的称重信息并将称重信息通过信号线传输给每个从机,每个从机根据它读取的被测流量计的实测单位脉冲数与称重信息对应的标称单位脉冲数进行比较,将其计算出的校准系数通过信号线写入流量计上的内置芯片,当被测流量计在使用时内置芯片会运行程序进行流量计输出脉冲信号的校准。
主机通过信号线与电子称进行通信,等到称重过程结束,主机通过RF射频无线通信模块发送信号给电磁阀上的RF射频无线通信模块控制电磁阀打开,排空量杯中的水,以便进行下一批次的流量计校准。
水罐收集电磁阀排出的水,以供下一个批次的循环水测试校准流量计使用。
水泵由主机控制抽取水罐中的水,主机调节不同电压值控制水泵的抽水水流大小,主机还能调整水泵的供电时间。
被测流量计通过信号线与从机相连,形成校准模块,可以用信号线与多个从机相连,用水管将多个被测流量计串联,形成多个被测流量计校准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精密称重法的流量计校准装置示意图;
本发明中,说明书附图1中各标号分别表示:
水罐1 RF射频无线通信模块2 信号线3 主机4 信号线5 吸水管6 水泵7 出水管8被测流量计9 从机10 被测流量计11 从机12 被测流量计13 从机14 出水管15 量杯16 排水管17 RF射频无线通信模块18 电磁阀19 电子称20 信号线21 信号线22 信号线23 信号线24 信号线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理工大学,未经长春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79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