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室、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58455.8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4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魏斌;王松岑;吴晓康;徐翀;黄晓华;蒋成;徐锦星;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50/90 | 分类号: | H02J50/90;H02J50/12;H02J50/80;H02J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巡通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03 | 代理人: | 张晓凯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电站 巡检 机器人 无线 充电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室、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包括无线充电室以及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室的两个侧面与地面都安装有发射线圈;巡检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同样安装于其两侧与底部的接收线圈。当巡检机器人电量不足时,可以通过GPS模块行驶到无线充电室附近,再通过视觉识别模块辅助,准确进入无线充电室中,当检测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齐时,停止行驶,并开始进行无线充电,实现存在偏移情况下的稳定充电;由于采用三个接收线圈共同为储能模块供电,可以实现在有限电压条件下对巡检机器人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提高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的速度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尤其是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室、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不断推进,无人值守或者少人值守成为中小变电站的常态。在此基础上,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为确保变电站稳定运行,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预防事故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受制于电池容量,传统的手动充电很难满足巡检机器人的续航需要。由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能够允许充电时在位置上有一定偏差,易于实现巡检机器人的自动充电,因此可以预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巡检机器人的充电方面会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现有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电磁感应式、微波式及电磁共振式。
电磁感应式主要依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其结构形态与变压器类似,能量传输部分主要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构成,交变电流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间通过电磁感应进行能量传递。其特点是传输能量大,效率高,但传输距离短。
微波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发射端利用磁控管将电能转化为微波,并通过微波天线发出,在接收端则利用整流设备将其微波重新转化为电能。该方式能够传输较长距离,但需要发射设备严格对准接收设备,传输效率低,易对通信信号产生干扰。
电磁共振式的基本原理与电磁感应式相近,但是由于电磁共振式发射端与接收端有着相同的谐振频率,这就使得发射端与接收端有着较强的耦合效应。高频交流信号在驱动电路的放大下,对电源频率进行有效控制,保证电源频率与两端谐振频率相同,从而使能量在较长距离下保持较高的传输效率。
综上所述,现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存在传输距离短、发射设备与接收设备位置要求高、传输效率低、易对通信信号产生干扰,以及发射端与接收端必须具备相同谐振频率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多拾取线圈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室、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该系统能够容许较大偏差,易于自动充电的实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巡检机器人导航至导航数据预设的无线充电室位置;
通过视觉识别使巡检机器人准确定位进入无线充电室到达充电位置;
到达充电位置的巡检机器人与无线充电室交互通信,相互确认准备完毕后开始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上述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所述巡检机器人在到达充电位置后,将准备完毕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发送给无线充电室,所述无线充电室接收到巡检机器人发送的准备完毕信息后,开始充电;所述巡检机器人检测到其储能模块已经充电完成时,将充电完毕信号通过无线方式发送给无线充电室,所述无线充电室接收到充电完成信息后,停止充电。
所述无线充电室接收到准备完毕信息后,产生控制信号,输出符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要求的高频谐振电压;所述无线充电室接收到充电完毕信息后,停止产生控制信号,停止输出电能。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84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型软活塞气缸制作的气动助力手套
- 下一篇:三维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