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装置、系统、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59249.9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5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崔维涛;王坤;陆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伟东;崔维涛;王坤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大紫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8 | 代理人: | 彭一波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污水处理 vfl 垂直 迷宫 水流 结构 装置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是一种折弯流道水流结构,包括位于污水处理池内的导流壁结构,导流壁结构的下端与污水处理池底部固定连接。导流壁结构对污水处理池分割形成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且厌氧区前端至好氧区前端之间设有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内设有污水导流结构,污水导流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及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及第二导流板将导流通道分割成多个依次连通的多格区域,且第一导流板的下部设有污水的下部穿越通道。水流结构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机电设备、维护检修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装置、系统、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法应用较普遍,AO工艺、A2O工艺等应用较为广泛,污水需要依次通过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利用污水处理池中含有的活性污泥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活性污泥的悬浮,不能使其沉降到池底,一般通常在好氧池内安装曝气管,为好氧池补充所需溶解氧的同时,利用曝气产生的气泡扰动使活性污泥保持悬浮状态。而厌氧池内溶解氧要求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池内溶解氧要求控制在0.5mg/L以下,当超过上述限定时就会破坏污水的生化处理,因此,不能在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安装曝气管对污水处理池内污水进行搅拌扰动。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厌氧池和缺氧池的池底安装潜水搅拌电机,通过搅拌机搅拌扰动,使活性污泥保持悬浮的状态。此方式虽然解决了厌氧池和缺氧池内活性污泥的悬浮问题,但是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潜水搅拌电机在运行时能耗较高,无形中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
2.由于潜水搅拌电机安装在池底,受水体及生物腐蚀较强,污水处理厂需要不定期的对其进行维护检修,增加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中污水处理池的厌氧池及缺氧池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进行改进,使其既可以保持池内活性污泥的悬浮,又能降低运行能耗,减少检修和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是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机电设备、维护检修方便的用于污水处理的水流结构,通过在厌氧池及缺氧池内设计水流结构,以改变污水在池内的流动方式,不增加任何动力设备,仅利用水位落差产生的重力推动污水沿导流通道进入好氧池内,避免活性污泥在厌氧池、缺氧池沉降,确保污水的处理效果。
实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水流结构,包括位于污水处理池内的导流壁结构,导流壁结构的下端与污水处理池底部固定连接。导流壁结构对污水处理池分割形成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且厌氧区前端至好氧区前端之间设有导流通道。
导流通道内设有污水导流结构,污水导流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及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及第二导流板将导流通道分割成多个依次连通的多格区域,且第一导流板的下部设有污水的下部穿越通道。
本发明通过在污水处理池内设计水流结构,由厌氧区至好氧区的形成导流通道,并在导流通道内设计污水导流结构,将厌氧区及缺氧区分隔成多个依次连通的具有k个格子的多格区域。污水处理时,污水经多格区域的第n个格子的第一导流板的下部穿越通道进入第n+1个格子,再经第二导流板进入第n+2个格子内,然后经第一导流板的下部穿越通道进入第n+3个格子,……,依次类推直至污水经第K个格子翻越进入好氧区内。污水在由厌氧区流向好氧区的过程中,不用在厌氧区及缺氧区内增加搅拌装置即可实现活性污泥悬浮在污水内,确保污水的处理效果。
进一步的,下部穿越通道的高度为d,且15≤d≤4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伟东;崔维涛;王坤,未经陆伟东;崔维涛;王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92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行星齿轮用于能量回馈的新型传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液体监测用取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