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隧道盾构管片支撑的装配式台车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9650.2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4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雷海波;刘旭;安建永;管晓明;张静涛;牟犇;李研科;尹鸿威;杨晓东;姚再峰;赵文科;王帅;胡秋月;李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2 | 分类号: | E21D11/12;E21D11/08;E21D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王灵灵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隧道 盾构 管片 支撑 装配式 台车 及其 使用方法 | ||
一种用于隧道盾构管片支撑的装配式台车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可移动底盘、支撑拱架、液压支撑系统、滑轨和牵引框;支撑拱架的拱形架跨设在左右两根主梁上,液压支撑系统的液压千斤顶垂直拱形架外表面设置,其底部通过安装座与拱形架固连,顶部设橡胶垫片与盾构管片接触;滑轨纵向水平贯通设于拱顶底部;滑轨向下开口的轨道内设有运输挂钩;牵引框为固定于可移动底盘一侧端部的水平框架梁,与牵引设备连接带动台车移动。本发明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通过辐射状布置的千斤顶对盾构管片提供必要支持,可根据不同压力对千斤顶进行自由更换,支撑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牵引装置与底盘之间通过十字件连接,避免主受力构件局部变形,构件可随时更换,适应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盾构管片支撑的装配式台车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交通的地位突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参与到城市地下交通的建设中。在隧道工程的施工中,一般采用盾构法施工,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承四周围岩防止发生往隧道内的坍塌,同时在开挖面前方用切削装置进行土体开挖,通过出土机械运出洞外,靠千斤顶在后部加压顶进,并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因此,盾构管片为主要的受力部件,在盾构管片施工完成后对于其提供必要的临时支撑十分必要。目前较少有专用的盾构管片临时支撑设备,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隧道盾构管片支撑的装配式支撑台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隧道盾构管片支撑的装配式台车及其使用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盾构管片的临时支撑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隧道盾构管片支撑的装配式台车,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可移动底盘、支撑拱架、液压支撑系统、滑轨和牵引框;
所述可移动底盘包括左右两根纵向平行设置的主梁,所述主梁底部设置有滚轮组;
所述支撑拱架包括一组沿主梁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拱形架;所述拱形架跨设在左右两根主梁上,且支腿底端与主梁的顶面板固连;
所述液压支撑系统包括一系列沿拱形架外表面间隔设置的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垂直拱形架外表面设置,其底部通过安装座与拱形架固连,顶部设置橡胶垫片与盾构管片接触;
所述滑轨纵向水平贯通设于支撑拱架的拱顶底部,与每个拱形架的拱顶底板固连,将所有拱形架连接为一体;所述滑轨向下开口的轨道内设有运输挂钩;
所述牵引框为固定于可移动底盘一侧端部的水平框架梁,与牵引设备连接带动台车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座包括千斤顶底板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于拱形架的外侧板表面,三者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拱形架整体为门形,包括顶部的拱形部分和两侧的竖直部分;竖直部分底端截面收窄与主梁的翼缘宽度匹配;相应的,所述安装板包括平面安装板和曲面安装板;所述平面安装板安装在拱形架的竖直部分外侧面,其底面为平面;所述曲面安装板安装在拱形架的拱形部分外侧面,其底面为拱形部分外侧面曲率相适应的弧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牵引框为水平框架梁,包括抗弯底梁、抗拉柱、斜侧梁、十字形连接件和牵引钩,所述抗弯底梁设于可移动底盘的端部,两端分别与两主梁端部通过十字形连接件固定,所述抗拉柱垂直设于抗弯底梁中间位置,其两侧分别设于一根斜侧梁,所述斜侧梁与抗弯底梁形成等腰三角框架,其两端分别与抗弯底梁和抗拉柱侧面板固连;所述牵引钩为T形板,包括端板和挂钩,所述端板通过十字形连接件与抗拉柱的外侧端部固连。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十字形连接件为中心带有十字型交叉钢板的短钢柱组件,包括两侧的竖向端板和设于中间的十字形肋板,所述竖向端板上有螺栓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96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