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椎间融合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0379.4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8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金园园;贺卫卫;汤慧萍;朱纪磊;向长淑;王明;王宇;曹静轩;杨伟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赛隆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郭永丽;侯芳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安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其为由球形钽粉通过粉床电子束熔化技术制备得到的结构件,包括由依次连接的头部、躯体部和尾部形成的融合体;躯体部的中间位置为植骨腔,植骨腔沿融合体的高度方向设置并贯穿躯体部的外表面,植骨腔内设置有加强筋结构;躯体部为由外侧的第一多孔层、内侧的第二多孔层以及加强筋形成的三级多孔结构;其中,头部、尾部、第一多孔层和加强筋的孔径相同,第二多孔层小于第一多孔层的孔径。本发明保证了与人体相匹配的弹性模量,在上下椎骨之间实现固定与持久的强度,而且保证长期植入的稳定性;还提高了椎间融合器的抗疲劳性能,改善了常规椎间融合器在动态循环应力的作用下容易断裂的情况,以满足远期临床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其所带来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成为当今社会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椎间融合技术是脊柱外科主要的手术方式之一,利用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病患处将病损椎间隙撑开、压缩及稳定,即可解除病变所带来的脊椎不稳、疼痛等问题。
然而,由于腰椎间隙特别的生理结构,常规的椎间融合器在植入腰椎间隙后,其结构设计无法在上下椎骨之间实现固定与持久的强度,不利于提高其与椎骨之间的融合与生长。同时,常规椎间融合器中单一的多孔结构缺乏抗疲劳能力,在动态循环应力的作用下容易断裂,不能满足远期临床的需求,存在人体中植入后的长期生长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椎间融合器的结构设计和单一的多孔结构而导致的弹性模量高以及抗疲劳性能、抗压强度、生物相容性不佳等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所述椎间融合器为由球形钽粉通过粉床电子束熔化技术制备得到的结构件,所述椎间融合器包括由依次连接的头部、躯体部和尾部形成的融合体;所述躯体部的中间位置为植骨腔,所述植骨腔沿所述融合体的高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躯体部的外表面,所述植骨腔内设置有加强筋;
所述躯体部为由外侧的第一多孔层、内侧的第二多孔层以及所述加强筋形成的三级多孔结构;其中,所述头部的孔径、所述尾部的孔径、所述第一多孔层的孔径和所述加强筋的孔径相同,所述第二多孔层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多孔层的孔径。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多孔层为由雪花状单胞结构形成的多孔状结构,其孔径为1.5~2.5mm,孔筋为0.6~1mm,孔隙率为50%~8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多孔层为由雪花状单胞结构形成的多孔状结构,其孔径大小为0.4~1mm,孔筋大小为0.3~0.6mm,孔隙率为60~9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所述植骨腔内设置有相互交叉的两条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为由桁架结构形成的多孔状结构,其孔径大小为1.5~2.5mm,孔筋大小为1~1.5mm,孔隙率为50%~6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所述头部为四棱台形;
所述头部为由雪花状单胞结构形成的多孔状结构,其孔径为1.5~2.5mm,孔筋为0.6~1mm,孔隙率为50~8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所述尾部为圆柱形,且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夹持槽;
所述尾部为由雪花状单胞结构形成的多孔状结构,其孔径为1.5~2.5mm,孔筋为0.6~1mm,孔隙率为50%~8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所述躯体部上被所述植骨腔贯穿的两个外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倒齿;
所述倒齿向所述尾部倾斜,且所述倒齿的侧面为底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赛隆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赛隆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03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