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油液腐蚀动态吸-脱水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2359.0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55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郭月华;李扬;王文林;陈慧真;赵慧杰;王钊;张丹;杨慕杰;高云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79/08;C08L33/14;C08K5/544;C08K3/3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10002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油液 腐蚀 动态 脱水 高分子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油液腐蚀动态吸‑脱水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有机合成领域和传感技术领域;该方法是将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溶于有机溶剂,并与经过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共混复合,然后加入作为交联剂的四乙基二胺等,得到溶液共混复合体系。该制备方法具有过程简便,条件温和等优点。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包含有无机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可提高稳定性。制备过程中的热处理,使得各组分之间通过官能团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交联结构,从而赋予材料在油液中良好的抗腐蚀特性。以制备的高分子材料作为敏感膜,对于保证仪器、机械设备等正常运转,提高系统工作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油液腐蚀动态吸-脱水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应用该材料测定油液中的水分,属于有机合成领域和传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液在生产、存储和运输环节中,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会影响其品质。其中水含量超标是影响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被水分污染后的油液将给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因此,对油液中的水分进行监测,对提高使用油液的设备和系统工作可靠性,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油液的含水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离线检测和在线检测两类。离线检测主要有蒸馏法、卡尔-费休滴定法、称重法、红外光谱法等。其中蒸馏法测量方法原理简单,但耗时太长,且测量精度不高。卡尔-费休滴定法是一种测量水分含量的专用方法,可以用于含有微量水的油液的检测。红外线光谱法利用的是油液中各组分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存在差异。其吸收光谱的吸光度与试样的含水量呈线性关系,测量吸光度就可以确定油液的含水量,比较适合测试含水量大于0.1%的样品。在线检测方法包括微波法、射线法、介电常数法。介电常数法原理是:油液和水的介电常数相差很大,油液中的含水量发生变化,会引起介电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电容量变化与油液含水量之间的联系来测得油液中的含水量。由于仅用油液中的绝对含水量来衡量油液受污染风险程度并不可靠,因此实际检测时,通常采用水活度这一概念,表示油液中水分的饱和程度,直接反映油液中水分污染情况。
常用的检测水分含量(即水活度)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但是它在油液中的耐腐蚀性不好,其电容响应不稳定,难以准确检测油液中的水分含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抗油液腐蚀动态吸-脱水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该高分子材料利用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经偶联剂处理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以及环氧固化剂四乙基二胺等,通过溶液共混和加热制备而成。材料具有交联结构,可以耐油液腐蚀。制备电容型传感器,可以实现对于油液中水含量,即水活度的稳定检测。
一种抗油液腐蚀动态吸-脱水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硅烷偶联剂KH550和纳米二氧化硅,溶解于有机溶剂,在室温~80℃下搅拌,然后超声处理10-60min;
第二步,取聚酰亚胺和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溶于有机溶剂,加入第一步反应所得的溶液,搅拌后超声处理10-60min;
第三步,将四乙基二胺溶于有机溶剂中,将其加入步骤二所得的溶液,搅拌10-60min,然后旋涂或浸涂成膜,再进行热处理,得到抗油液腐蚀动态吸-脱水高分子材料。
所述的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或N-甲基吡咯烷酮。
所述的硅烷偶联剂KH550的浓度为30-50mg/ml,KH550和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2-25。
所述的聚酰亚胺的浓度为20-200mg/mL,聚酰亚胺和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质量比为1:0.1-1。
所述第三步的热处理为先在80-120℃下保持5-20h,然后升温至150-250℃保持5-20h。
所述的四乙基二胺浓度为0.02-1mmol/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23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