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石墨烯过滤的防堵海水淡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2500.7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7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崔红;刘桐;王亚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14;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耿路 |
地址: | 723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石墨 过滤 海水 淡化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过滤的防堵海水淡化装置,至少包括加热装置、太阳能集热装置、淡水冷凝换热装置和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加热装置能够对进行蒸馏的海水进行充分的加热蒸馏,通过石墨烯导热层对洒下的海水进行蒸馏,提高蒸馏的效率,避免发生堵塞的情况;经过蒸馏后的水蒸气进入到淡水冷凝换热装置与进入的海水进行换热,提高海水的温度,对水蒸气中的热量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水蒸气冷凝的速度;蒸馏后浓海水进入到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中,根据浓海水的温度控制海水进入到加热装置的流量,当温度过高时,加快海水进入到加热装置,当温度过低时,减慢海水进入到加热装置的速率,通过温度控制其进入到加热装置中的海水,提高了蒸馏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领域,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过滤的防堵海水淡化装置。
背景技术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50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饮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厂1.3万多座,海水淡化作为淡水资源的替代与增量技术,愈来愈受到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的重视;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总量每年约6000亿立方米左右替代了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盐5000万吨、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溴20万吨等。
目前在进行对海水淡化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蒸馏法,在进行蒸馏时,直接将海水通入到加热装置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蒸气通过冷却后形成淡水进行收集,加热蒸馏后的浓海水进行收集,目前的加热装置对所需要淡化的海水并不能够进行充分的加热蒸发,导致海水淡化效率低下,同时加热装置加热后的蒸馏水和弄海水都含有大量的热量直接排放,造成能量的损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海水进行充分的蒸馏淡化,蒸馏后的水蒸气与需要蒸馏的海水进行热交换来提高水蒸气进行冷却时的热量,蒸馏后的浓海水中的热量用来控制海水进入到加热装置的流量,提高蒸馏后热量利用率的基于石墨烯过滤的防堵海水淡化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石墨烯过滤的防堵海水淡化装置,至少包括加热装置、太阳能集热装置、淡水冷凝换热装置和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
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上的导热液出口与加热装置的加热入口通过导热液加入管线连通,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上的导热液入口与加热出口通过导热液排除管线连通;
所述加热装置的顶部与淡水冷凝换热装置上的淡水入口通过蒸汽连接管线连通,所述淡水冷凝换热装置的淡水出口与淡水收集箱通过淡水收集管线连通;
所述淡水冷凝换热装置的上端海水入口连通有海水加入管线,淡水冷凝换热装置下端的海水出口与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通过海水控制管线连通,所述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与加热装置通过海水添加管线连通;
所述加热装置与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通过浓海水排除管线连通,穿过热胀冷缩控制阀机构后的浓海水通过浓海水收集管线进入到浓海水收集箱中;
通过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水蒸气进入到淡水冷凝换热装置中与进入到淡水冷凝换热装置中的海水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水蒸气形成淡水进入到淡水收集箱中,经过换热后的海水通过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进入到加热装置中进行加热处理;
通过加热装置产生的浓海水进入通过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进入到浓海水收集箱中,该浓海水进入到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时,当加热装置中的浓海水温度增大时,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的开合增大,进入到加热装置中的海水流量增大,当加热装置中的浓海水温度变小时,所述热涨冷缩控制阀机构的开合减小,进入到加热装置中的海水流量变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理工大学,未经陕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25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