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层式电池拖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3331.9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6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佳;郑丹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丹萍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53/80 |
代理公司: | 广州人才汇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63 | 代理人: | 袁翔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新能源 汽车 双层 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层式电池拖架,涉及蓄电池拖架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箱体、输送平台、电动丝杆装置、传动装置和电池套板;电池套板与电动丝杆装置螺纹转动配合;电池套板与箱体滑动配合;传动装置与电池套板啮合传动配合。本发明通过将托架设计成框架结构,节省了材料的同时降低了自身重量;通过转动齿轮与齿条的啮合传动,将故障电池转移到中间转移平台,通过输送平台将故障电池转移至箱体底部,降低故障电池的重力势能,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通过电动丝杆装置将备用电池抬升;实现了快速更换新能源电池的目的,保证在突发情况下,人们可以自主更换上备用电池,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电池拖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层式电池拖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不仅关乎着车辆的安全,使用寿命还直接影响用车后期的成本,新能源电池固定安装在电池拖架中,现有技术暂不能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进行维修,新能源汽车电池一旦损坏,只能更换,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更换,需要去专门的检修场所进行更换,更换过程较为麻烦,且需要将新能源电池拖架一同更换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当在野外或者遇到特殊情况时,新能源电池一旦出现故障,新能源汽车失去电源无法正常使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层式电池拖架,通过将两组新能源电池分别装入电池套板中并固定安装在箱体中;一组新能源电池作为备用电池;通过将箱体周侧面开设各贯穿槽道,使得箱体呈框架结构,节省了材料,降低了自身重量;当新能源电池发生故障时,通过传动装置与齿条的啮合传动将新能源电池转移到中间转移平台;通过电动丝杆装置将备用新能源电池提升;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缩运动将输送平台上的故障电池转移,并通过推板将故障电池压紧;实现了故障电池的转移以及备用电池上位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双层式电池拖架,包括箱体、输送平台、电动丝杆装置、传动装置和电池套板;所述电池套板与电动丝杆装置螺纹转动配合;所述电池套板与箱体滑动配合;所述传动装置与电池套板啮合传动配合;所述箱体相邻三个表面分别开有第一贯穿槽道、第二贯穿槽道和第三贯穿槽道;所述第一贯穿槽道内底面开有第一槽道;所述第二贯穿槽道内顶面开有第二槽道;所述箱体一侧面位于第二贯穿槽道两侧对称开有第三槽道;所述第一贯穿槽道、第二贯穿槽道和第三贯穿槽道内壁均对称开有第四槽道;所述第一槽道内底面设置有电动丝杆装置;所述第二槽道与电池套板滑动配合;所述第四槽道与电池套板滑动配合;所述箱体顶部处第三贯穿槽道内侧面固定连接有传动装置;所述第三槽道与输送平台滑动配合;所述箱体一侧面位于第二贯穿槽道内顶部设置有中间转移平台;所述中间转移平台上表面开有第四贯穿槽道;所述电池套板与第四贯穿槽道滑动配合;所述中间转移平台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输送平台上表面对称开有第五槽道;所述电池套板上表面设置有齿条;所述电池套板两侧面对称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电池套板侧面位于两第一滑块中心处开有插接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槽道内壁开有第六槽道;所述第六槽道内侧面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有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丝杆装置包括第一旋转电机和传动丝杆;所述第一旋转电机输出端与传动丝杆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丝杆螺纹转动配合有螺纹滑杆;所述螺纹滑杆周侧面固定连接有插接块;所述插接块与插接槽插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与输送平台通过弹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平台一侧面对称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槽道滑动配合;所述输送平台另一侧面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侧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伸缩杆。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两侧面设置于第三滑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丹萍,未经郑丹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33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快钛精矿还原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