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静电钢塑复合管及其连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3800.7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5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鑫中泰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7/03 | 分类号: | F16L47/03;F16L47/20;F16L9/147;H05F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400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静电 复合管 及其 连接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静电钢塑复合管连接装置,包括两端呈开口设置的管件,管件内壁上嵌设有电阻丝,管件的两端开口边缘上均设置有接线柱,电阻丝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接线柱电连接,电阻丝的表面沿电阻丝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将两个钢塑复合管分别插接至管件内,将电阻丝接通使得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熔化,使得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与管件和钢塑复合管接触的部分熔为一体,连接后两个钢塑复合管通过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和电热丝导通,电热熔焊接时两个钢塑复合管连接位置处的静电可通过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导走,从而防止两个钢塑复合管的连接处因焊接时电阻的增大而聚集,防止因钢塑复合管上聚集静电对钢塑复合管的使用造成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管道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静电钢塑复合管及其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近一时期来,“以塑带钢”即用塑料取代钢材,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管道行业用塑料管取代钢管、铸铁管更是突飞猛进,比如,PVC、PPR、PE管以及各种钢塑复合管等等。但是,塑料复合管在抗静电性能方面与钢管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特殊流体输送时消除静电危害尤为重要。
现有的钢塑复合管在连接时通常采用电热熔带焊接方法,电热熔带焊接是采用一条内壁镶嵌有电阻丝的聚乙烯电熔带,将电熔带紧贴在两被连接端的外表面,,再用耐热带紧固,同时在接口处管端内壁用可拆卸的工具支撑牢固后,再用电热熔焊机给电阻丝供电,电阻丝发热熔融膨胀形成压力,界面两边的聚乙烯互相扩散,关闭电源,待充分冷却固化后形成可靠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焊接过程中的热量是由嵌于电热熔带内壁上的电阻丝通过电热熔焊机通电产生的,由电学的基本公式Q=I2Rt可得知,电阻丝导电发热是与电阻有关的,由于电阻丝的电阻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聚乙烯又为不导电材料,焊接时钢塑复合管焊接处的电阻较大,当电阻越大则越不容易导电,此时会造成钢塑复合管的连接处聚集静电,当将钢塑复合管用于输送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等情况时,静电将会对钢塑复合管的使用造成巨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电热熔焊接时电阻以防止静电聚集的抗静电钢塑复合管连接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抗静电钢塑复合管连接装置,包括两端呈开口设置的管件,所述管件内壁上嵌设有电阻丝,所述管件的两端开口边缘上均设置有接线柱,所述电阻丝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接线柱电连接,所述电阻丝的表面沿电阻丝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两个钢塑复合管分别插接至管件内,当电热熔焊机电极接到接线柱上时,此时电阻丝加热,热量首先将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熔化,进而向管件和钢塑复合管传递热量,最终使得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与管件和钢塑复合管接触的部分熔为一体,连接后两个钢塑复合管通过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和电热丝导通,电热熔焊接时两个钢塑复合管连接位置处的静电可通过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导走,使得两个钢塑复合管的焊接部位形成导静电区域,从而防止两个钢塑复合管的连接处因焊接时电阻的增大而聚集静电,保证了两个钢塑复合管连接位置处的抗静电性能,防止因钢塑复合管上聚集静电对钢塑复合管的使用造成影响。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电阻丝整体呈螺旋状绕设于管件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后的电阻丝带动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熔化后,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可进一步分布于两个钢塑复合管上,从而提高了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对两个钢塑复合管的连接效果,并且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导静电级塑料层对静电的导流效果,进一步防止静电位于两个钢塑复合管的连接处聚集。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管件整体设置为抗静电级塑料制成的抗静电级塑料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静电级塑料制成的抗静电级塑料管能够有效的阻止静电在自身聚集,从而防止两个钢塑复合管焊接时产生的静电位于管件上聚集,防止管件上聚集电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鑫中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鑫中泰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38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