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陶瓷设计用瓷坯多层注浆成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5870.6 | 申请日: | 2020-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0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骁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主分类号: | B28B1/24 | 分类号: | B28B1/24;B28B1/29;B28B1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王杯 |
地址: | 363105 福建省漳州市龙***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陶瓷 设计 用瓷坯 多层 成型 装置 | ||
本发明新型公开了一种陶瓷设计用瓷坯多层注浆成型装置,属于陶瓷加工技术领域。一种陶瓷设计用瓷坯多层注浆成型装置,包括本体,本体顶部两侧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贯穿支撑板连接有第一齿轮,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的外侧壁上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刮平机构,第一刮平机构包括第一转轴、第二齿轮、第一支撑杆和第一刮杆;本发明新型可以对瓷坯实现自动对瓷坯的外壁和内环进行无死角打磨,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劳动力,根据不同需求的瓷坯进行调节,然后通过喷洒注浆,喷洒注浆到一定厚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瓷坯安装不同的模具进行打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新型涉及陶瓷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瓷设计用瓷坯多层注浆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陶瓷坯体是陶瓷制品的主体,其性能决定着陶瓷制品的性能和应用。坯料的制备在陶瓷生产工艺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比如,除铁不彻底,陶瓷坯料中混有铁质将使制品的外观质量受到影响,如降低白度与半透明性,也会产生斑点。因此,原料处理与坯釉料制备的各个工序中,必须注意除铁,陶瓷制品种类繁多,其性能要求和所用原料各不相同,通常将陶瓷原料经配料和一定的工艺加工,制得的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多组分均匀的配合料,称为坯料。根据成型方法及含水量的不同,可将陶瓷坯料分成注浆料、可塑料、压制粉料三大类。为了获得适合需要的坯料,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原料的精加工、原料的预烧、原料的破碎、泥浆的制备、泥浆的脱水、练泥和陈腐造粒等环节。
现有的用瓷坯多层注浆成型装置,都是通过机器上的瓷坯进行自转,然后通过人工进行打磨注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这种半自动的方法,渐渐的落后现有社会的市场生产,为了提高现有模具生产速度,我们提出一种陶瓷设计用瓷坯多层注浆成型装置。
发明新型内容
本发明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陶瓷设计用瓷坯多层注浆成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陶瓷设计用瓷坯多层注浆成型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顶部两侧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支撑板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外侧壁上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刮平机构,所述第一刮平机构包括第一转轴、第二齿轮、第一支撑杆和第一刮杆,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支撑柱上,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的两侧,所述第一刮杆插接在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梯形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底部,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支撑柱外侧壁设置有连动机构,所述连动机构包括转杆、第二梯形齿轮和限位块,所述转杆转动插接在支撑柱内,两组所述第二梯形齿轮固定连接在转杆的两侧,所述限位块固定连接在转杆的两端,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安装有第二刮平机构,所述第二刮平机构包括第二转轴、第三梯形齿轮、第二支撑杆和第二刮杆,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在支撑柱上,所述第三梯形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的两侧,所述第二刮杆插接在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二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二梯形齿轮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一梯形齿轮和第三梯形齿轮相啮合,所述本体顶部两侧安装有喷砂装置,所述喷洒装置位于固定座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外侧壁均安装有与第一刮杆和第二刮杆相对应的紧固螺栓。
优选的,所述第一刮杆和第二刮杆的内侧均安装有模具,所述第一刮杆和第二刮杆的外壁均开凿有安装孔,所述模具安装在安装孔内。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内腔上部安装有抽取泵,所述抽取泵的右侧安装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的底部位于本体的内腔底部,所述抽取泵的输出端连接有输送水管,所述输送水管分别与两侧的喷洒装置相连。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顶部开凿有漏水孔,所述漏水孔的底部与本体的内腔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未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58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性无机粉末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