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利用的方法及其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5940.8 | 申请日: | 2020-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9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万密斋养生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5/46 | 分类号: | C10L5/46;C10L5/44;C10L5/42;C10L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木质 废物 混合 生物 能源 利用 方法 及其 工艺 | ||
1.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污泥:30-60份;
农作物秸秆:20-40份;
建筑装饰用木质废料:10-20份;
粪便:5-10份;
煤渣:5-10份;
生物催化剂:0.05-0.1份。
2.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利用的方法及其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预处理:原料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S10、污泥脱水;S11、农作物秸秆粉碎;S12、建筑装饰用木质废料除杂;S13、粪便高温烘干;S14、煤渣破碎;
S10、污泥脱水:将上述30-60份污泥平铺在阳光下(平铺高度为5-10厘米),使其均匀脱水,连续晾晒2-3天后,使其含水率保持在40%-60%之间,装箱备用;
S11、农作物秸秆粉碎:将上述20-40份农作物秸秆集中在一起,然后送入粉碎机内粉碎,粉碎后的秸秆长宽均不超过2厘米为宜,粉碎后,再置于通风处晾晒3-5天后,装箱备用;
S12、建筑装饰用木质废料除杂;将上述10-20份建筑装饰用木质废料中的铁质材料(铁钉、角钢、角铁等)逐一筛选出去,筛选出来的铁质材料,可另作它用,筛选后的木质废料,送入粉碎机内,粉碎后的长宽均不大于5厘米,装箱备用;
S13、粪便烘干:将上述5-10份粪便先集中晾晒一周左右,待其成为固态状或固液混合状形态后,再送入烤箱或窑洞内进行高温烘烤,烘烤温度为300-400度,连续烘烤2-3小时后,使其迅速脱水,表面成龟裂状,待其冷却后,装箱备用;
S14、煤渣破碎:将上述5-10份煤渣送入破碎机内破碎,破碎后的煤渣直径为0.8-1厘米,均匀破碎后,装箱备用;
S2、发酵预处理:采用发酵井或者发酵罐作为发酵容器,容器体积以能够容纳压实后的原料为宜,若采用发酵井,则发酵井的土质需进行焦化处理,使井内的土壤脱水,若发酵罐则需保持罐内无水,保障发酵初始的干燥环境;
S3、原料发酵:首先向发酵容器内倒入污泥,之后倒入农作物秸秆,接着依次倒入建筑装饰用木质废弃物、粪便以及煤渣,然后再倒入农作物秸秆,按照上述顺序依次填满,直至所有原料耗完,最后向发酵容器内均匀倒入生物催化剂,最后使用压板将原料加压,压缩原料间的缝隙,使其充分融合,最后将发酵容器封口,在常温下,发酵10-15天后,得复合可燃材料,该复合材料可达到3200-3500KaL/Kg的热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为生活污泥与工业污泥的混合物,其比例为6: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粪便可采用动物粪便,如鸡、鸭、猪、羊等,也可采用人体排泄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农作物秸秆可为油菜杆茎、大豆杆茎、稻谷杆茎或小麦杆茎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催化剂为酵母菌与细胞生物菌的联合剂,其重量比例为5: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采用陈化泥,陈化年限在1-2年最佳。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利用的方法及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在脱水之前,可先进行混合打碎并搅拌,使其充分融合,提高其黏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泥与木质废物混合生物能源利用的方法及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粪便在晾晒的过程中,每间隔三个小时需翻抄一次,使其均匀缩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万密斋养生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万密斋养生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594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